都說年輕人是社會未來棟樑,但在電話騙案集團眼中,年輕人卻是最容易受騙的一群。司法警察局綜合今年1月至本月20日期間,發現逾七成受害人是34歲或以下的年輕人,近三成是學生,三成當中的80%,是就讀大學一至四年級的未來社會精英。司警歸納年輕人受騙原因,與他們習慣性服從心理、對政府部門缺乏認知及害怕若惹上官非或被限制出入境等有關。司警遂於日前派員往本澳多間大專院校,現場直擊向大專學生宣傳詐騙訊息及防騙秘笈。
儘管警方一直努力宣傳防範及打擊電話騙案,但要中計的仍舊中計,司警由今年7月20日現金分享啟動後不久至本月20日,共接獲4,421宗電話騙案的舉報及查詢,當中88宗有損失,金額高達澳門幣1,400萬元,可憐不但9,000元現金分享流進騙徒口袋,還嚴重打擊其自信及尊嚴。
今年7月至本月的四個月內,是電話騙案的飆升的時段,不排除與政府發放現金分享,市民手頭寛鬆有關。 (設計圖片)
保安司司長黃少澤前天(21日)在公布今年首三季罪案統計及執法數據時提到電話騙話,黃少澤指出,詐騙案方面,由去年同期的549宗上升至702宗,上升27.9%,當中以7、8月升幅更為明顯。電話騙案由去年同期的20宗上升至120宗,其中以「猜猜我是誰」及「冒充內地國家機關人員或治安警察局出入境事務廳」一類較多,近幾個月又出現如「冒充海關」等詐騙新手法。近期更發現有利用「支付寶」的匯款方式。
跨部門聯防堵漏洞
有鑑於此,司法警察局與其他相關部門合作設立了「反詐騙聯動機制」進行實務協調工作,並與郵電局、金融管理局、電訊營運商進行會議,研究如何停止可疑電話的使用,加強識別詐騙電話的技術,以及要求銀行協助將涉及詐騙贓款的戶口進行緊急止付工作等。另外,考慮到電話騙案的跨地域性,當局加強與鄰近地區交流情報,亦呼籲市民提高防範意識,保持警覺性。
平均55人一人中招
與此同時,「反詐騙聯動機制」由今年7月20至本月20日,共接獲4,421宗假冒本澳政府部門人員詐騙的舉報及查詢,當中88宗受害人報稱有損失,折合澳門幣1,400萬元;即平均每55宗有一人中招,亦即平均每人損失15,909元。
據悉,之所以7月起始電話騙案急升,不排除因為政府本年度現金分享開始發放,騙徒覷準市民手頭寛鬆之良機,發動海潮式的電話轟炸,詎料最容易中招的一群,竟是知識豐富的大專學生。
愈年輕竟愈易中招
司警昨日透露,經分析今年1月至本月20日期間的電話騙案專案調查數據發現,報稱有損失的受害人中,逾七成是34歲或以下的年輕人,近三成是學生,三成當中的80%,是就讀大學一至四年級的學生。
熱衷網絡 時事冷感
司警早前歸納年輕人容易受騙的原因,是年輕人雖然經常手機不離身,但原來他們樂此不疲的是社交網絡與人溝通,社會時事及新聞則甚少關注,不知電話騙案正如火如荼在社會上蔓延,騙徒一經祭出內地及本澳威權部門如公安局、檢察院、治安警察局等,遂輕易墮進騙局而不自知。
司警昨日又稱,年輕人容易墮入騙案的主要原因,與他們的習慣性服從心理、對政府部門缺乏認知及害怕若惹上官非或被限制出入境等有關;為提高大專院校學生的防騙能力,司警「關注少年組人員」主動走進校園進行宣傳。
司警走入校園講防騙
司警於本月6日至15日期間,分別派員前往澳門理工學院、澳門城市大學、聖若瑟大學、澳門大學及澳門科技大學等校園的餐廳,進行提防電話騙案的宣傳活動,除於餐廳內張貼宣傳海報,並向用膳的同學派發防騙宣傳單張,還向他們講解最新的電話騙案手法及預防方法,提醒他們如接到來歷不明的電話,尤其是來電顯示為「00」、「+」號字頭的電話號碼時,要保持高度警覺。若來電者自稱是本澳或內地政府部門人員,並要求他們轉賬或匯款時,這必定是騙局,切勿上當。
針對不少大專院校學生是電話騙案的受害人,司警日前直擊校園,向學生宣傳騙案手法及防範秘笈。(司法警察局圖片)
滅罪小先鋒「擔大旗」
活動期間,司警更安排已升讀相關大學的「滅罪小先鋒」學員一同參與,發揮朋輩正面影響力,將防罪資訊於校園內廣泛傳播。同時,輯錄是次宣傳活動的花絮,連同預防電話騙案的資訊上載於「司法警察局關注少年組」Facebook專頁內,讓更多年輕人互相分享,擴大防罪宣傳資訊的覆蓋層面和速度。
已入讀大學的「滅罪小先鋒」,反倒過來向學長學姊宣傳電話騙案的訊息。(司法警察局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