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暨青年局昨日公布小學教育階段「基本學力要求」(簡稱「基力」)的內容,將於2016/2017學年,在小一至小三實施,並於2017/2018學年全面實施。當中最具爭議性要算是六項要求中的「品德與公民」,由於教材是政府指定要求國內《人民教育出版社》編撰,內容如何選定,外界無從得知,而「基力」初稿,教青局只向業界諮詢,公眾亦無權過問。
有意見認為,按照現行課框規劃,「基力」是檢驗教學成果的一項標準,但反過來要求配合「基力」釐定教學內容,是本末倒置做法;不過,有教育工作者認為,「基力」要求學生在不同學科有多元化認知,相信有助學生未來全面發展。
「基力」要求於今年9月新學年開始,在小一至小三年級實施,至於新措施成效如何,大眾拭目以待。(梁佩茵攝)
昨日《特區公報》刊登社會文化司司長批示,小學「基力」要求將於今年9月新學年率先在小一至小三實施,至2017/18學年全面實施。
小學「基力」要求按中文小學、英文小學及葡文小學,共分為六個「聽」、「說」、「識字與寫字」、「讀」、「寫」、「綜合運用」的不同要求;另有數學、品德與公民、常識、資訊科技、體育與健康、藝術共六項「基力」要求。
體育與健康課程,旨在讓學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和態度。(互聯網圖片)
六項要求逐條看
當中規定,小學數學課程應著重基礎性及實用性,讓學生獲得所需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品德與公民課程中,需要以小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礎,通過對生活的認識、體驗、感悟和實踐逐步形成,並引導小學生參與社會;常識科旨在讓學生由近及遠地認識與生活相關的人、事和物,協助他們了解個人、社會、自然及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
資訊科技方面,則需要引導學生運用資訊科技提升學習成效、讓學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善用資訊科技等;體育與健康課程,要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參與多種體育運動的經驗,學習體育與健康知識,使他們形成良好生活習慣和態度;視覺藝術教育,主要是激發學生的藝術潛能,培養其創意能力,陶冶生活情趣,促進其人格健全發展,提升學生藝術素養。
手機是現時重要的資訊科技工具,但青少年沉迷玩手機,似乎有違「基力」資訊科技方面的宗旨。(資料圖片)
抽象概念較難解讀
在六項要求中,較具爭議性的要算是「品德與公民」,雖然去年3月《施政報告》 社文司範疇下有關「推動愛國愛澳教育」有以下介紹:「繼續推廣並逐步修訂「品德與公民」教材……積極完善相關科目的『基力學力要求』,以保障中國歷史教育的完整性和科學性,增強學生的愛國愛澳意識……並培養其獨立思考和理性判斷的能力以及建設社會的責任感。」
不過,有意見認為,「國家意識」、「愛國」這樣抽象的概念,指標是甚麼?如何量化?又如何做到教青局所指的「愛國不等於沒有獨立思考或批判能力」?
「基力」助學生全面發展
有反亦有正,中華教育會副理事長、菜農學校校長王國英昨日(下圖)接受本報訪問時稱,過往學校著重學生的分數成績,「基力」要求學生在不同學科有多元化認知,學校日後亦要注重學生在素養、情感及良好生活習慣等不同方面能力,相信有助學生未來全面化發展。王國英表示,「基力」去年開始在幼稚園實施,取得不俗成效,相信新學年同樣能在小學順利開展。
勿以分數論好壞
但他指出,雖然「基力」近年已在不同學校展開先導計劃,但對於本澳教育界尚屬新事物,學校在推行課程改革上存在一定難度,認為教育界,尤其教師,要重新建立教學觀念,勿以分數成績判斷一個學生的好壞,而是綜合評估學生不同的能力,並建議教師定期進行培訓更新教學知識。
針對小學「基力」要求學生在不同方面達到一定指標,會否對學生構成壓力?王國英稱,現行小學大部課堂已涵蓋「基力」要求,不會有太大改變,籲家長及學生毋須過分擔心,且「基力」有別於統考,只要當局制定一套完善客觀的評核制度,相信有助學生為以後學習打好基礎。
子女分別就讀小一及小三的張先生昨日受訪時稱,有「基力」要求是好事,能讓學生提升質量水平,但希望措施能循序漸進。(梁佩茵攝)
幼兒教育階段去年率先實施 「基力」2020年將全面普及
《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基本學力要求》行政法規去年正式出台,公立及本地學制私立學校正規教育的幼兒至高中各教育階段,均受「基力」要求規範,即要求學生在完成各教育階段的學習後,應具備包括基本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基本素養。
「基力」去年已率先在幼兒教育階段各年級實施,其後再分階段實。2016/17學年在小學一至三年級實施,2017/18學年在小學各年級實施,2017/18學年在初一及高一實施, 至2019/20學年全面實施。
《品德與公民》教材,是特區政府早年指定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撰,現已廣泛應用於全澳逾半私校。(互聯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