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兩年半沒有開會的公共房屋事務委員會,其職能之低讓人不敢恭維,詎料日前一開會,卻是被政府用作公布《公共房屋需求研究最終報告》的平台,委員會的糊塗賬暫此不論,因為這份關乎居民未來十年住屋的報告,影響之深遠,是每一位居民都要關注的切身利益問題。
《報告》最大弊端,是「遠水難解近渴」,連《報告》都表明,「短、中期至2021年的公屋供應量,與預測需求相差逾三倍,難以短期內完全滿足需求」,因為未來四年多公屋供應量聲稱約有9,000多個,惟當中69%即6,300多個經屋單位,是償還「舊萬九」及2013年多戶型經屋申請者的「舊債」,新一輪申請根本無法重開,加上房屋局一再否定房屋申請輪候優先次序的安排,以至缺乏建屋及輪候時間表,難怪坊間對「零供應」的心灰意冷。
《報告》另一讓人不滿的地方,是指目前全澳約有219,010個住宅單位,加上預計未來十年公屋及私樓的潛在供應量約為773,87個,至2026年時,估計全澳將有296,397個住宅單位,且尚未包括新城填海A區約4,000個私人住宅單位,故比預測總需求的為多,屆時可能有相當的住宅單位空置。
盛哉斯言!但不要忘記,目前的219,010個住宅單位中,私人住宅單位佔有171,236個,以《報告》指出現時私樓每平方呎約9,500元,即使舊樓呎價亦要幾千元,有市民稱,縱使現時月薪30,000多元,要供一個300多呎的私樓單位,亦力有不逮,何況剛畢業出來打工的年輕人?再者公私屋不能簡單混為一談。
這種只亮出華麗數字的說法,不但「離地」,最重要是根本解決不小市民長遠住屋的難題,就是因為社屋超出申請資格,私樓又買不起,才會迫於無奈申請經屋,申請經屋一日無望,只有長期租樓捱貴租,或窩在父母家中,作其無殼蝸牛的啃老一族。
另外,更不能原諒的是,2014年《施政報告》說好的新城填海A區28,000個公屋單位,如今突然減半,理由是預留土地儲備,這又是「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是否政府知道根本無法如期完工,才有此一說?政府實有責任向公眾交代。然而,重中之重者,以政府公共工程一貫的低率效、逾期超支的作風,能否在未來十年內建得成新城填海A、B、C、D、E區、氹仔偉龍馬路、台山中街等一系列大型基建,才是問題所在。「Welldone better than well said 」一切華亮數字、美好願景、信誓旦旦的承諾,全不及有實物楂手來得有用,就讓我們齊齊督促政府,踐之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