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半B仔B女識玩手機?!科技電子產品愈趨普及,大人喜歡「篤電話」,小朋友同樣機不離手。有調查指出,澳門超過七成幼兒在18個月大前開始接觸電子熒幕產品,更有逾四成幼兒每天使用電子產品超過一小時;研究認為,這會令幼兒有更大機會出現「語音發展遲緩」的現象,簡言之,出現這情況的幼兒,有可能連爸爸、媽媽這等簡單詞語都說不好,長遠而言,會影響他們長大後融入社群的能力。
研究建議,家長應限制幼兒使用電子產品時間,並多點參與子女遊戲時間,讓幼兒更好發展,而所玩的玩具,愈粗動作愈簡單就愈好,例如沙錘、豆袋、積木……而這些原始玩具,較「電子奶嘴」更有益有建設性。
有外國研究指出,電子熒幕釋出的藍光及電磁波,會對幼兒產生情緒焦慮及減低睡眠質素。 (設計圖片)null早前已有外國研究指出,父母把電子產品給幼兒當玩具玩,電子產品例如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釋出的藍光及電磁波,會令幼兒產生情緒焦慮、降低睡眠質素及減少睡眠時間。
本澳在這方面的研究亦不遜外國學者,婦聯托兒所及托兒所家長會與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博士李思敏,於今年4月開展了「澳門家庭環境和幼兒發展調查」,目的是了解澳門家庭環境現狀及幼兒在語音溝通、社會人格、粗動作與精細動作、認知能力五方面的發展情況。調查共發出1,600份問卷,約有1,225個家庭同意參與調查,有效回收率達76.6%。
電子熒幕產品攻陷幼兒
調查結果顯示,澳門幼兒語言發展、社會人格發展、動作發展、知覺與認知發展水平良好;但有研究人員從中發現,澳門幼兒普遍從小接觸電子熒幕產品,超過七成幼兒在18個月以前就開始接觸電子熒幕產品,98.7%幼兒在三歲前就開始接觸;逾四成幼兒每天使用電子產品超過一小時,逾一成家長不會限制幼兒使用電子產品時間。
愈少玩手機 發育愈好
報告指出,幼兒使用電子產品會有更大機會出現「語音發展遲緩」的現象,幼兒愈遲接觸電子熒幕及使用時間愈少,幼兒各方面發展愈好。負責研究的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李思敏認為,家長應限制幼兒接觸電子產品時間,18個月以前的幼兒,應當避免使用電子熒幕產品,三歲幼兒接觸電子產品不多於半小時。
優渥環境 出優生兒
另外,研究結果表明,家庭室內外環境對幼兒各方面發展有積極影響,即家庭室內外環境愈好,幼兒各方面發展水平愈高;家庭中粗動作玩具與精細動作玩具的使用,對幼兒各方面發展具有重要而正面影響;家長在幼兒遊戲時採用「與幼兒一起遊戲」的方式愈多,幼兒各方面發展愈好。
簡樸玩具 發展更佳
報告認為,家長愈積極對待幼兒運動遊戲和參與幼兒活動,幼兒發展愈好。於幼兒來講,由家長使用家居物資製作的小玩具,能夠使孩子獲得滿足,還能夠增加親子互動時間,建議家長為幼兒提供足夠及適當的玩具與材料使用自製玩具,例如沙錘、豆袋等。
報告並建議,家長多帶幼兒參加室外活動,滿足幼兒粗大動作發展的需要,為幼兒發展提供多樣化的刺激;並帶孩子到社區公園進行活動,認識多點新朋友;同時,家長亦可以為孩子選擇各種故事書籍,增加親子閱讀的時間。
婦聯昨日公布「澳門家庭環境和幼兒發展調查報告」,指幼兒愈早接觸電子產品,對幼身成長及發育愈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