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解構

內港防洪方案
13/09/2017
72616
收藏
分享
內港防洪方案
內港防洪方案
內港防洪方案
內港防洪方案
內港防洪方案
內港防洪方案
內港防洪方案
內港防洪方案
內港防洪方案
內港防洪方案

內港水患問題遲遲未能根治,「逢雨必浸」、死魚垃圾湧入,令這一帶成為衛生黑點。加之早前「天鴿」肆虐,狂風扇起高達兩米的洪水,內港問題再次成為全城焦點,令治水變得刻不容緩。工務局副局長張潤民早前表示內港擋潮閘在設計上仍需調整,預計2019年動工。如同滄海一粟的小小擋潮閘,能否為澳門擋住這附骨之疽般的世紀難題?需要相關的專業人士一一拆解。

隨著澳門的發展,大型工程的需求迫在眉睫。零散的建築及工程公司難以獨自承擔,於是社會中眾多利害相關的企業與公共實體就聯合組成一個團體。「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LECM)成立於1988年,他們的身影出現在澳門機場、蓮花大橋等一系列大型工程建築當中。土木工程更包攬城市中路、橋、渠、隧道、斜坡等眾多基建項目。LECM更受委託修訂風力、地震力規範,而在「天鴿」問題上,頗有值得請教之處。

null

香港最早啟用的大坑東蓄洪池,解決了旺角一帶嚴重水浸的問題,在旱季時甚至可以開放給遊客參觀。可惜澳門地下空間狹少,難以應用。(陸詠詩攝)

本首都圈外郭放水路由排水隧道、豎井、調壓水槽等設施組成,容量是香港大坑東蓄洪池的六至七倍,被喻為東京的「地下神殿」。 (互聯網圖片)

「疏」為上策?

俗語有云:「堵不如疏。」政府提出的擋潮閘明顯屬於「堵」之一流。風過之後,香港大坑東蓄洪池、日本首都圈外郭放水路等「疏」派紛紛浮於水面,這種「海綿城市」概念令不少圍觀民眾欣喜若狂。但是,LECM的主席區秉光博士卻認為類似方案無法解決澳門內港水浸的問題,因蓄洪池主要用於降雨造成的水浸。香港大坑東蓄洪池就是為解決從獅子山滾滾而下的大量雨水而造成的嚴重水浸,內港這次水浸的主因則是天文潮加上颱風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LECM「屋宇結構廳」廳長崔偉健工程師用通俗的方法解釋:「海對於澳門嚟講係無限大嘅!」海平面高過陸地時,不管有多大的蓄洪池、多少個馬力強勁的水泵,陸地都必然會被淹沒。區博士對內港水浸問題的見解是:「內港已設有多個泵房將水泵走,雨水造成的水浸基本已經解決。現在水浸的原因多數是因為潮水,內港由於百年前填海時沒有充分考慮到潮位問題,所以潮水升高時會浸。只可以應付五年一遇或十年一遇的潮水量。」

區秉光博士初到LECM就參與澳門國際機場的建設,與一群年輕本地工程師邊做邊學,而機場投入運作至今已有22年了。(李國星攝)

崔偉健工程師認為在建築設計階段加做「風洞測試」,模擬風臨狀況,可更準備計算承壓臨界值。可惜「風洞測試」造價昂貴,一般只有大型工程才會使用。

「屋宇結構廳」轄下的「滲漏檢測中心」主任梁嘉榮工程師進行門窗的三性測試。

「堵」方為出路? 

既然洪水難以疏通,唯有「堵」之一途。傳統的堤壩、上文提到的擋潮閘等都是障水法的一種,甚至早前本報報道由黃燦光資深工程師提出的「海洋平台」,亦是以「擋」為主,「蓄」為輔。與大自然直面對抗,難度自然不少,崔工程師表示這將是一個「大型工程」、「與人磋商討論可能比工程技術更困難」。擋潮閘有機會需攔至對面珠海市,即使在本土加建堤壩亦會影響城市規劃,區博士解釋:「內港加高嘅最大障礙係內港運輸問題,我有個碼頭喺度,咁你喺外面做咗呢個堤壩,咁我個碼頭重用唔用?」

美國博恩湖擋潮閘的材料採用了混凝土和鋼板,被評為2012年世界最傑出工程成就。 (互聯網圖片)

相信政府的擋潮閘可能類似於巴拿馬運河的轉動水閘,在防止海水倒灌之餘亦不會影響船運。 (互聯網圖片)

基建質控保安全

LECM除了提供土木工程領域的科學技術支援外,更多是擔任土木工程品質控制(Quality Control)的角色。LECM、澳門大學(CERT)、澳門發展及質量研究所(IDQ)均是官方認可的第三方質量控制單位。西灣大橋、友誼大橋亦由LECM進行索力監測。除了負責制定工程建築規範的「品質及規範廳」外,LECM轄下還設有「屋宇結構廳」、「地工技術廳」、「建築材料廳」負責土木工程中不同部分的測試。門窗水密、氣密、抗風壓的三性測試,探土資料的物質沉降測試,夾膠玻璃的落球衝擊試驗,以及鋼筋拉力測試等等,都只是LECM測試項目中九牛一毛的部分。

LECM「建築材料廳」的夾膠玻璃落球衝擊試驗。夾膠玻璃比一般玻璃更安全,不易爆裂,爆裂後亦不會玻璃四濺。

LECM「地工技術廳」會對瀝青進行取樣測試,確保路面使用的瀝青在飽和度、空隙度等方面均符合要求。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