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運動為健康,有人為修身,本澳一個青年團體發表一份學生做運動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本澳青少年運動鍛煉不足,受訪的918名學生中,59%每日運動不足30分鐘,28%每日運動更不足十分鐘,甚至不鍛煉,遠達不到教育暨青年局《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要求的每日至少運動30分鐘標準。一位受訪的資深排球教練指,現時年輕人沉迷手機電玩,缺乏做運動意欲;經常運動除了促進身體健康外,對個人心理素質、擴大社交圈子,都有莫大幫助,建議政府可舉辦更多大型運動比賽,邀請體育明星來澳獻技,吸引更多年輕人學習運動項目。
學生做運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受訪的918名學生中,59%受訪學生每日運動不足30分鐘,其中28%少於十分鐘,甚至不做運動,與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青少年每天至少做60分鐘中等到高強度身體運動相距甚遠。
資深排球教練梁永棠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以他30年執教排球經驗來看,以往的球員落場時都會在場邊繼續觀看比賽,分析對手的長處從中學習,現今很多青 年球員反而是「爭分奪秒」在局與局之間「玩手機」,對電玩相當依賴。
梁永棠教練(下圖)勉勵年輕人稱,不要「淨係對住部機」,「隊友在球場之間互相扶持鼓勵,同心協力扭轉劣勢」,這種團體精神及對抗逆境的實戰經驗,不是在虛擬世界能夠找到的。梁教練建議,政府可舉辦更多大型體育比賽;他舉例指,自本澳有「世界女排大奬賽」起,愈來愈多人參與排球運動,由最初僅五、六隊排球隊到至如今的80隊,可見體育明星效應非常見效,建議政府邀請國際體育明星來澳獻技,邀請年輕人觀看比賽,以吸引更多人參與體育運動。
運動學會體育精神
本身是排球隊員,即將入讀澳門理工學院體育學院的林柏樂同學,向記者談及投入運動後自身的改變。他稱,自從打波後認識一班好隊友,不但擴闊社交圈子,更從練習及比賽時學到團體精神以及令自己更加積極,不易放棄的精神。
林柏樂同學(下圖)自言以前脾氣暴躁,剛開始打排球時會因表現不好而亂發脾氣,也令到球隊氣氛不佳,隨著慢慢融入球隊,比賽上亦能反映個人性格,教練指出缺點後加以修正,加上隊友之間互相包容體諒,令他明白到不應再把負能量發洩在球場上,表現不佳時學會鼓勵而非責怪,漸漸地在生活中也懂得不再抱怨「冇呢樣,冇嗰樣」,學會為家人付出更多。
林柏樂深信「如果一個人唔做運動肯定係唔健康」,故他好肯定自己畢業後一定會堅持運動,即使步入社會後未必能時常約到隊友打波,但也會堅持抽空跑下步,他笑言「始終對自己身材有一定要求」!
運動唔夠因設施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