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下環街同一棟大廈連環爆發三宗登革熱本地個案,受到市民關注,澳門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於昨(9)日探討本澳登革熱的情況,有不少聽眾致電反映指,蚊患嚴重的地點皆屬俗稱「三不管」的私人地方,未有負責人承擔責任,如有住戶缺乏公德心,隨手在垃圾房擺放「飯餸菜汁」,容易造成積水及影響環境衛生,擔心一旦爆發登革熱,後果無法預計,希望政府可加強勤勸及清理。
梁亦好醫生(左)、林松主任(中)、馮惠星部長(右)昨日出席「澳門講場」探討本澳登革熱情況。 (楊淑菁攝)
出席「澳門講場」的預防登革熱工作小組代表、衛生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林松表示,截至今年6月,共接收到450宗相關投訴,出動次數高達約2,400次;他一再強調,私人地方應由業權人處理,若涉及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則可與民政總署合作,運用衛生監督權力作臨時處理。
林松亦表示,本澳今年共錄得八宗登革熱個案,其中三宗為本地感染,五宗是輸入性個案;本地感染個案的發生時間較過去早,可能與近期天氣悶熱和多雨有關,而登革熱的潛伏期為兩個星期,發病後亦未能馬上診斷出,不排除三、四個星期後出現更多病例。
民署環境衛生執照部部長馮惠星表示,部分私人地方、大廈天井後巷、空置地盤等由於缺少業權人的關注,容易積水,成為蚊患的黑點;他稱,民署每年於4到11月進行定期滅蚊,範圍包括公園、休憩區、小販區、街市及墳場,並會每星期安排在登革熱患者住處200米範圍內的民署設施附近進行滅蚊;亦會聯同衛生局透過機制處理積水及垃圾堆積,以達致消除蚊患源頭目的。
衛生局疾控中心公共衛生專科醫生梁亦好分析稱,今年氣温較往年高,市民外遊習慣增多及遊客量高,皆讓本澳出現登革熱的風險增加,本澳誘蚊產卵指數與去年同期提升,介乎50-60%,顯示白紋伊蚊生長活躍,若有病患感染,傳播風險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