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10日刊出最新研究論文,一反以往冷靜分析語調,指許多動物雖不致瀕危,但過去百年間數量及分布區域大減,地球正經歷「第六次大滅絕」,而禍首正是人口膨脹及過度消費。科學家警告,人類文明發展將無可避免受衝擊,目前僅剩20至30年採取措施,應付危機。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CNN)、英國《衛報》綜合報道,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與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從自然保護聯盟取得27,600種脊椎動物(包括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數據,發現三分一物種, 即8,851種動物雖未被列入瀕危名單,但數量減少幅度高達50%。其中177種哺乳動物,每種動物數量至少減少30%, 其中逾40%動物在1900至2015年間更減少了80%棲息地,包括獵豹、猩猩、獅子、穿山甲、長頸鹿等。這種情形以亞洲最為嚴重,緊跟其後的是澳洲、非洲、歐洲、北美洲和南美洲。
新研究強調,許多動物雖然常見,但數量大減,生物多樣性嚴重破壞,警告「地球第六次大滅絕已經到來,人類可以採取有效行動的時間已所剩不多,最多可能20至30年」。研究主導人、墨西哥國立大學教授卡波尤斯表示:「真實情況是如此糟糕,若不使用強烈措辭表達,便是不道德。」
人類啟動第六次大滅絕
所謂「大滅絕」是指地球上四分三物種永遠消失,地球過往五億年間,曾發生過五次物種大滅絕,原因通常離不開自然災難,而這次則是由人類「導演」並首次經歷的「大滅絕」。研究團隊成員之一、斯坦福大學生物學家埃里奇指出,棲息地被破壞、過度獵捕、環境污染、外來種生物入侵、氣候變遷,都是導致動物日漸消亡的原因,但主因還是人類人口過多及過度消費,而富人過度消費尤甚。
眾所周知,人類為了獲得更多農業用地,常砍伐森林和佔用動物棲息地。世界銀行資料顯示,地球上高達37%的土地都是農業用地與牧場。而全球人口持續上升,對土地和消費的需求也會隨之上漲。此外,盜獵也導致大象、穿山甲、犀牛、長頸鹿等其他生物面臨巨大威脅。專家表示,要阻止盜獵應該更積極地執法,人們也應該停止購買這些非法、破壞性的商品。
史前五次「大滅絕」第一次 時間距今4.39億年的奧陶紀末期 原因全球氣候變冷 85%後果 物種滅絕
第二次 時間距今3.67億年的泥盆紀後期 原因淺水中含氧量下降 後果 70%物種滅絕
第三次 時間距今2.45億年的二疊紀末期 原因氣候變化 後果 物種數減少逾90%
第四次 時間距今2.08億年的三疊紀 原因不詳 後果 80%爬行動物滅絕
第五次 時間距今6,500萬年的白堊紀 原因 小行星或彗星墜落地球 後果 恐龍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