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由本月起實施縮短驗車年期,收緊車輛尾氣排放標準,加上公共泊車位陸續加價,一連串控車措施令今年至今車輛增長為負2%,是否漸見真成效?澳廣視時事節目「澳門論壇」昨(2)日探討政府多項經濟手段控車成效,公用事業關注協會理事長鄭仲輝認為,做法是壞處多過好處;他稱,控車措施推出時間倉猝,在控車政策上出現斷層,且利用資助鼓勵市民淘汰舊車,長遠對控車作用不大。
政府一連串控車措施,令今年至今車輛增長為負2%,業界指政府控車成效壞處多過好處。 (資料圖片)
鄭仲輝(下圖)批評從經濟出發是極端手段,他稱,短時間必然可以看到成效,現時2%負增長是出於資助幾千元一部電單車,是讓市民換車,待市民考慮完買那些車款時,很可能會反彈,車輛又回復增長。
資助汰車開壞風氣
自然生態研究學會理事長高律夫(下圖)表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不單止從車輛尾氣入手,同時要控制排量,透過資助去鼓勵市民淘汰車輛,開了壞風氣。政府在今次安排是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但車輛尾氣標準指引欠缺清晰及政府的單一標準,對不同年份入口車輛的尾氣標準有所降低,令市民無所適從。他更加指透過資助淘汰二衝程電單車是壞風氣開頭,質疑未來對淘汰私家車、旅遊巴等車輛是否用同一方法解決問題,政府應制定政策,車輛維修合乎標準就可以。
增加公交班次
交通諮詢委員會委員梁世權和何麗英認為,適度增加控車成本可接受,當局應該廣泛諮詢民意,盡快提供淘汰車輛數字參考,長遠應增加公交班次,理順路線,並認為控車政策已見成效,政府不應再推出新措施。
政府控車措施當中包括縮短驗車年期、收緊車輛尾氣排放標準等。(資料圖片)
有市民反映政府用經濟手段控車成效很低,最能夠影響市民的是增加道路、調整公交路線改善出行。這兩年經濟比較差,尾氣檢測和提早驗車,可見成效,但長遠而言建議政府加快建造輕軌、規劃澳門段路線等從公交方面著手。
本澳尾氣排放要求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