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院29日批准一項對台軍售案,金額約為14億美元,這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以來首次對台軍售。清單中包括SRP偵搜雷達、高速反輻射飛彈、MK48重型魚雷等,蔡英文想要的F-35戰機則未在其中。國台辦、外交部照慣例譴責,順便痛批台灣當局,仿如刺激反應一般。美國明知道此舉會觸怒北京,仍然照做不誤,加上近期制裁中國企業、驅逐艦駛近南海等動作,曾說過「Really like習近平」的特朗普,對華政策已經開始轉向。
特朗普上任後的中美蜜月期來得快去得也快,除了對台軍售外,美方29日也宣布對丹東銀行實施制裁。再前一天,參議院軍事委員會通過《美國國防授權法》新條款,同意美軍軍艦例行性停靠台灣港口。這是更加前所未有的情況,如果獲得國會通過,台美軍事交流將回到斷交前的情況。
北京今次的反應則不如外界預期的強烈,除了譴責之外還沒有具體的行動,被解讀為仍在對特朗普保持戒心。事實上,北京一直對特朗普釋出善意,包含允許美牛進口、放寬美國天然氣輸入等,甚至協助對朝鮮施壓,為的都是與初來乍到的特朗普建立互信,希望他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建立不同以往的中美關係。
然而亞太地區的戰略重要性,與特朗普的「美國優先」高度重疊,雖然不再提「亞太再平衡」,但與亞洲多國的互動仍然頻繁,中美之間過去數個月的蜜月期,其實只是讓特朗普摸索自己的亞太政策,雙方根本的核心利益仍然沒有改變,與其說中美關係生變,不如說是回歸正常。
外界認為美國的政策轉向,是因為中國在施壓朝鮮上沒有效果引起特朗普的不滿,然而問題是美方或許本就未對中國能否完成「任務」抱希望。特朗普要的只是牽制的效果,讓北京接球,兩面不是人,使外界將焦點放在北京身上,要是出問題(或沒出問題),都隨時可以當做制裁的理由,這就是特朗普的本色。
自6月中以來,美國在台灣問題及南海問題上動作頻頻,昨日一艘驅逐艦更是駛入南海中建島12海里以內,直接挑戰中國在南海的主權,種種挑釁行為,都發生在二十國集團(G20)峰會開會前。要比手段,特朗普可能比任何人更無恥,所有美國的外交對手都應該認識到這一點。
朝鮮問題是特朗普挑動亞洲局勢的槓桿,透過類似方式,美國可獲得更多籌碼,然而特朗普要面對的壓力一點也不比北京小,譬如所謂的百日貿易計劃,如果特朗普拿不出實質的成果,來自選民的壓力將比現在更巨大,未來特朗普還將在鋼鐵、安全與南海議題上做文章,北京都必須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