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培正中學三名中學生在全球最高級別及最大規模、來自75個國家1,800名學生參加的青少年科學競賽「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 2017( 下稱「英特爾大獎賽」)中,在環境工程範疇勇奪三等獎殊榮,揚威海外,成功為澳爭光。這次奪獎是澳門參賽代表隊有史以來獲最高榮譽,向世界各國展示了本澳青少年科技創新的能力。三位得獎同學分別為何雋軒、梁竣皓、何旻駿,三人在指導老師劉冠華帶領下,前往美國洛杉磯參賽。此外,培正中學學生同時榮獲「美國科學與工程大賽專項獎的中國科協主席獎」。
澳門培正中學高二的梁竣皓(左三起)、高三的何雋軒、初三的何旻駿及指導老師劉冠華於「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領獎後合照。(受訪者提供圖片)
澳門培正中學何雋軒、梁竣皓、何旻駿的得獎作品Smart Pleco是一個水質監測工具, 以無人船的形式在水上游動,可持續監測水體,在污染發生前進行阻止,解決問題。
得知獲獎後,高二同學梁竣皓(右)激動得流下男兒淚。 (受訪者提供圖片)
培正中學學生上台時表現興奮,並豎起拇指慶祝。 (受訪者提供圖片)
「食白果」多年終獲獎
就讀高三的何雋軒、高二的梁竣皓與初三的何旻駿,同為校內的「水底機械人小組」成員,每年都會製作機械人參與多個比賽,累積經驗,兩位高中同學參加「小組」已有五年,坦言過去多年常在比賽中「食白果」,今次終嘗獲獎滋味。
常言道:「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在光輝背後,成功得來不易,三人從大半年前的開始為比賽做準備,過去一個學年的午飯及課餘,全都在實驗室埋頭苦幹,犧牲了溫書時間,部分科目成績因此未如理想,三人對科研充滿熱誠,慶幸得到家人諒解,驅使他們繼續為作品奮鬥。
談到製作過程的挑戰,何旻駿同學表示,設計機器最困難,經過兩次改良才得出參賽作品Smart Pleco第三代。在研究過程中,許多參考資料均為大學論文,三個中學生絞盡腦汁也未能完全理解,因此還須靠指導老師的幫助。梁竣皓同學認為,製作機械人不太講求天分,肯嘗試、肯花時間去製作才是最重要,印證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指導老師劉冠華(左)稱讚三位同學的專注力及對科研的熱誠,願意為科研犧牲玩樂、甚至是溫習和休息時間。 (李亮希攝)
高三的何雋軒(左起)、初三的何旻駿、高二的梁竣皓與參賽作品合照。(李亮希攝)
致勝關鍵:Smart Pleco實用性強
被問到Smart Pleco相較其他參賽作品有何優勝之處?梁竣皓同學指出,在眾多作品中,SmartPleco的工程及實用性較強,令Smart Pleco突圍而出。梁竣皓同學又提到,評審時三人用盡渾身解數向評判說明他們的心血作品,更詳細說明製作過程的趣事及挑戰,相信評判或多或少給他們的誠意打動。
從多次比賽中獲益
除了緊張的賽事,比賽中三人也得到不少寶貴經驗。何雋軒同學表示,在比賽中見識到其他國家學生的優秀作品,參考的同時也檢視自己的不足,希望來年可更進一步。此外,他們認識世界各地同樣對科技充滿熱誠的同齡學生之餘,也重遇歷屆比賽中所認識的參賽者,更有幸能與認識了五年的夏威夷隊伍同台領獎。
其中兩位學生與劉冠華(左一)老師討論日後發展方向。 (梁燦旭攝)
指導老師讚三人有熱誠
指導老師劉冠華坦言,雖然作品中的技術或較粗疏,但小組在製作過程中甚少找他幫忙。三人由零開始做起,在有限時間內,將設計、編程到分析數據等程式一手包辦;在參與「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之前,還要參與本澳選拔賽;加上學校授課語言是中文,要以流暢的英文為作品進行介紹,一路走來,絕不容易。
要製作出一個優勢的環境工程類機械人並不是一朝一夕。兩名高中同學用了五年時間,從各方吸取經驗及小組專心的投入,才得出成果。劉老師稱讚三位同學的專注力及對科研的熱誠,願意為科研犧牲玩樂,甚至是溫習和休息時間,是現今「速食文化」下成長的學生難以找到的優點,同時樂見他們在參與研究過程中找到目標,經過這幾年的訓練,對三人日後發展有很大幫助。
在著名「英特爾國際科學大獎賽」中得獎,無疑對何雋軒、梁竣皓、何旻駿三人產生極大鼓舞。即將中學畢業的何雋軒同學表示,幾年前打算在中學畢業後遠赴德國修讀電子工程或機械工程,而另外兩位同學也表示打算向相關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