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文翠珊自接過卡梅倫的棒子後,保守黨似乎被脫歐的決定綁架,尤其是文翠珊本人,她相信自己的唯一使命就是完成脫離歐盟的工作,回應公投結果。這種單一任務的使命感讓她被假象所蒙蔽,忽略了脫歐公投實際上是51%對49%的決定,而支持硬脫歐的民意可能還要更少,當人們發現還有另一次機會可能稍稍改變這種命運時,情況就大不相同,這是今次選舉保守黨慘敗的原因。
自脫歐公投一年後,英國的日子子並不好過,雖然沒有出現立即衰退的現象,但自今年年初開始,英國第一季經濟增長僅有0.2%,是12個月內最低水平,服務業、零售業、製造業普遍表現不佳,脫歐公投製造的裂痕並未消失,全國48% 的留歐派有很多話要說,他們這次用選票上演「復仇記」。
在脫歐公投的選民結構中,18至24歲青年有75% 選擇留歐,而超過65歲的長者中,則有61%選擇脫歐,許多憤怒的年輕人指責長輩不負責任地決定了青年的未來,他們認為脫歐之後工作機會將受到威脅,而在歐洲留學與自由移動的權力也會受到影響。青年族群在這次選舉中,投票率高達72%,這個數字在2015 年大選時只有43%。
諷刺的是,帶動英國脫歐的右翼民粹風潮,認定是歐盟為英國帶來失業、犯罪與安全問題,而全球化的好處被集中在有錢人與大企業手裡,一年過後,投票反對文翠珊的人也認為脫歐會帶來失業、犯罪與安全問題,而脫歐的好處一樣被集中在有錢人與大企業手裡。儘管英國在三個月內發生三次嚴重恐怖襲擊,反恐本應是保守黨的好牌,選戰的主旋律仍然向民生問題傾斜,左右選民歸位,工黨用大學免學費、兒童健康照顧等左翼政綱打贏這次選戰。
在脫歐之後,許多英國人對脫歐的決定有更深刻的反思,當初對歐盟感到憤怒的人,如今許多人後悔,而當初對脫歐感到憤怒的人,如今仍然憤怒,保守黨忽略了這種對改變的渴望。
文翠珊在選戰期間反覆強調個人領導能力與穩定的重要性,卻沒有先取得如何脫歐的共識,無視外界對硬脫歐路線的質疑,又沒有推出足夠吸引人的政綱,慘敗的結果其實並不意外。如今文翠珊的權威已經搖搖欲墜,從去年臨危受命帶領英國脫歐,到如今選舉失利黨內分裂,並不完全是文翠珊的責任,當民粹的浪潮來襲時,文翠珊被迫走向潮水,但浪潮來得快去得也快,當潮水退去時,文翠珊尷尬地發現自己孤單地站在沙灘上,而其他人原來還留在原地。
對歐洲而言,他們並不在乎英國想走甚麼路線,只希望事情早日終結; 對英國而言,選舉結果或許不算壞事,因為他們可以產生更多有關未來的討論與思辨,而不是就這樣決定硬脫歐; 對全球而言,或許更是一次看清民粹真相的試煉,也是對全球化與民族主義的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