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精神病康復者

避免悲劇發生
01/06/2017
34565
收藏
分享
避免悲劇發生
避免悲劇發生

一名年僅30歲精神病康復者男子,日前被發現倒斃在獨居單位,屍體已腐爛至剩下一副白骨,雖然警方初步判定死因暫無可疑,但案件折射出連串社會問題,值得當局及各界深思。

澳門已落實世衛組織指引,構建「四級聯防、四環緊扣」聯合機制,並為患者制訂個人化的復康計劃,結合社區資源,提供持續性的整體跟進服務,由宣傳、教育、治療、康復、家庭社區支援、就業等各環節都有部署,但本澳涉及精神病精神病康復者家庭悲劇仍時有發生,反映聯合機制尚有改善的空間,相關部門應汲取經驗教訓,及時檢討,特別是多支援前線人員積極跟進個案。

精神病基本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精神病人發病突然,但病情來得快去得也快,除嚴重發病時必須留院治療,平時只要按時服藥,則與正常人無異,在社區生活和工作也沒有問題,反而慢性精神病人須長時間留在醫院接受照顧,但康復機率不高。

可見專業的醫療服務、後續跟進覆診等,都是精神病患康復的關鍵,不過無論政府醫療團體還是社會復康機構,長期面對前線人手不足的問題,政府對此投入的資源是否足夠,社會需要更深入的討論。

陳屍家中的死者最後是被破門入屋的家人發現,據家屬透露,死者生前患精神病,有暴力傾向,約半年前離開精神病院返回案發單位獨居。

家庭是精神病患治療、康復的重要場所,家人要擔任精神病患的起居飲食、安排醫療及復康服務等繁重工作,承受巨大壓力,但如果對精神病患撒手不管,只會增加患者病情惡化的風險,也容易成為影響社區安全的隱患。

除了醫療和照護資源缺乏,精神病患康復的最大障礙其實是來自別人的異樣眼光,在「黐線」、「發神經」等胡亂標籤下,不少患者不敢將病情告訴他人,甚至將自己孤立,久而久之,令病情惡化。社會大衆應破除對精神病患者的刻板印象,多些包容和接納他們,助他們融入社會,重過新生。

悲劇已經發生, 失去的年輕生命已無法挽回,只有正視精神病患群體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完善精神疾病的醫療配套服務,同時令相關的法律法規與時俱進,幫助精神病患康復並更好融入社會,才能避免類似悲劇再次重演。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