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吃糉子 划龍舟

端午節變「糉子節」
28/05/2017
108520
收藏
分享
端午節變「糉子節」
端午節變「糉子節」
端午節變「糉子節」

明天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這個節日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各種典故紛紜,在這一天中,人們從吃、喝、玩、樂各個方面來驅邪祈福、傳達祝願,包括祭祀屈原、吃糉子、賽龍舟、插艾蒿、掛菖蒲、喝雄黃酒、除五毒等。但近年來端午節的種種習俗漸行漸遠,僅留下吃糉子這樣簡單的意味,端午節民俗在內的傳統文化如何傳承下去成為當局思考的問題。

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小學的學生在製作五彩香囊,迎接端午節。(新華社圖片)

中國的端午節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部落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圖騰祭祀的習俗。之後最為流傳的說法是因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傳說鄉民為避免魚蝦吃食屈原的屍體,而將竹葉包著糯米飯(糉子)投入江中,以保持屈原屍體的完整,並且競相劃船(賽龍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屍體,到後來就演變成端午吃糉子和賽龍舟的習俗。

焚艾草掛香囊成歷史

「門前焚艾草,床頭掛香囊,小孩兒額頭粘點雄黃寫王字,運河上還有賽龍舟」。這是20歲的郭易程記憶中東北老家的端午節。但他說現在所有的美好回憶僅剩下糉子,「而且還是商場裡商業化的糉子」。來自北京健身教練顏亮亦表示,以前在他的家鄉山東煙台,姑娘們要在端午節前趕制香包,將艾蒿、香草等放進荷包內縫製,然後穿上彩線。端午節那天,再將香包送給心儀的男子表達愛慕之情。不少人都表示,對端午節,每次都是充滿期待,但真正到那天卻覺得很乏味,「端午節除了吃幾個不太好吃的糉子,多放一天假,與平時並沒有太大區別」。

端午節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有驅毒鎮邪的意思。(CFP圖片)

72部地方法保護端午節端

午節的歷史和文化史價值是不言而喻的。端午節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到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準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但多位專家表示,在新形勢下,包括端午節民俗在內的傳統文化如何傳承下去,仍面臨一些問題。科技發達、資訊交流快速的今天,對傳統文化衝擊巨大,實現法治化保護是可持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截至去年8月31日,全國共頒布72部涉及端午等傳統文化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性法規。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