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工程「最終接頭」——鋼筋混凝土結構,將於今(2)日正式吊裝沉放,其對接成功將標誌著全長5,664米的海底隧道全線合龍,創下多項世界之最。橋島隧三合一的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全長55公里。其中,工程量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是長約29.6公里的橋、島、隧集群工程。
從港珠澳大橋橋面遠眺建設中的西人工島。 (互聯網圖片)
這是鳥瞰港珠澳大橋建設中的西人工島。(新華社圖片)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的「最終接頭」是一個巨大的梯形鋼筋混凝土結構,重達6,000噸,是國內首個鋼殼與混凝土澆築的「三文治」梯形沉管結構,安裝在海底28米深的E29和E30兩節沉管之間,像個楔子一樣,將全長5,664米的沉管隧道連為一體。
「最終接頭」的吊裝對於精度要求非常高,可用安全距離只有5-7厘米,入水後還要受洋流、浮力等影響,姿態會發生變化。「最終接頭」是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貫通的控制性樞紐,也是全線合龍的最後一環。其採用「三文治」鋼殼混凝土結構,整體呈楔形,底板長9.6米,頂板長12 米,重達6,000噸,吊裝難度很大。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工程最後一節「最終接頭」今日吊裝沉放,其對接成功將標誌著全長5,664米的海底隧道全線合龍。(互聯網圖片)
作為目前全球最大規模的海底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全長5,664米,由33節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沉管對接而成,建好後為雙向六車道的公路隧道。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包括海中橋隧主體工程、三地連接線及口岸。其中,主體工程包括22.9公里的橋樑、6.7公里的海底隧道以及連接隧道和橋樑的東西人工島。
港珠澳大橋西人工島的海底隧道入口建設現場。 (新華社圖片)
港珠澳大橋西人工島主體建築共分三層,建築面積約20,000平方米,全部採用裝配式施工及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藝,其中主體建築首層結構包含清水混凝土立柱、樑板及懸挑板等結構。
根據東、西人工島設計方案,兩座人工島島上建築總體形態趨同,均包含主體建築、廣場、環島公路等,但功能定位不同:東島擬建設集交通、管理、服務、救援和觀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運營中心,且開放遊客觀景攬勝功能。
西人工島主體建築主要服務于沉管隧道管理,同時兼顧辦公、觀光功能。其由辦公室、監控室及宿舍區等設施構成,建成後將與東人工島遙相輝映,成為珠江口的「新地標」。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後,珠海和香港兩地的通行時間將從過去的陸路3至4小時,水路一個多小時,壓縮到30分鐘的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