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伯」馬拉盞!

延續澳門人的味道
19/04/2017
108100
收藏
分享
延續澳門人的味道
延續澳門人的味道
延續澳門人的味道
延續澳門人的味道
延續澳門人的味道
延續澳門人的味道
延續澳門人的味道
延續澳門人的味道
延續澳門人的味道
延續澳門人的味道
延續澳門人的味道
延續澳門人的味道
延續澳門人的味道

如果你想在新橋區尋找緬甸式的馬拉盞,相信不少街坊都能為你指路,但你若要問起店名,想必大部分人都答不上來,只親切地稱他為「哦,嗰間賣東南亞嘢的」。「賣東南亞嘢的」原名叫「南華貿易行」,位於義字街一帶的熱鬧區域,隱藏在一攤攤瓜果菜蔬之間,師奶買菜時順手來上一罐、權當加餸,十分方便。

「南華貿易行」隱藏在紅街市區盧九街的眾瓜果菜蔬檔之間。

說是「賣東南亞嘢的」,那自然不單賣馬拉盞,還賣各種東南亞的產品,不單有街知巷聞的「印尼撈麵」、「媽媽牌辣米粉」,還有「Jumbo 酸柑水」和各式或酸、或辣、或鹹的重口味醬汁。大家可能認為這些產品隨處可見,超級市場也有販賣,但其實這些產品得以進入我們的生活,緬甸華僑的功勞可不少,皆因這些產品有不少是由他們引入澳門。

阿塔枳是泰國椰子中心最嫩的一顆肉,一個椰子只有一粒!甜甜的,配上雲呢嗱雪糕,一流!

混亂中的冒險創業

「南華貿易行」已在澳門街開業40年,著實陪伴住一代人成長,早已迎來了第二代傳人,現任負責人何伯基先生的爸爸何伯是士多創始人,生於緬甸,是一位緬甸華僑。緬甸曾發生多次排華事件,使大批緬甸華僑回流國內,有不少選擇在澳門定居。他們多聚集在三盞燈一帶,何爸爸就是他們之中的一員,語言、文化的差異使他們就業十分困難,只好創業為生,他們有的選擇開食店,而何爸爸就選擇開士多。何爸爸一開始只憑著自己對緬甸、東南亞的認識售賣特色香料,慢慢開始把東南亞的其他產品也帶到本澳,既方便了為數不少的東南亞裔人士,也為澳門帶來了不少異國風味。

「何伯」馬拉盞誕生記

直至15年前,何爸爸才開始打造自家的馬拉盞,為了令馬拉盞味道更加地道,他特地回到緬甸學藝數月,回澳後再日日閉關「練功」,不論步驟的先後、材料的多寡、熬煮時間的長短都經過大量的調試。強烈的香料味和辛辣氣味令當年的何媽媽和兒子何生苦不堪言,當時的何生大概沒想到自己最後會繼承父親的衣鉢,親自幹上了當年自己厭惡的工作。到了今天,何生已經不用再像當年何爸爸一樣落魄地關在廚房中孤軍奮戰,而是有了一個既有緬甸人也有澳門人的「味道研發團隊」,兩方人馬勢均力敵,可以令馬拉盞在儘量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時也能被澳門人接受。

何伯基先生繼承了爸爸何伯的「馬拉盞事業」。(劉志衡攝)

馬拉盞每天都從工廠製好運到門市,再裝樽售賣。

傳統士多「發圍」要素

何生繼承和管理爸爸的事業,其實需要機緣,他本身修讀的是IT專業,在IT行業做了七年之久,電腦作業系統由DOS一直用到XP,從未想過接手「又舊又頹的老式士多」,但一次出席何爸爸生意合伙人見面會的機會,讓他見到老舊商店不一定一直老舊,老牌士多也有另一種可能性。

士多做埋東南亞炸物同飯盒,客人「一網打盡」。

「創業難、守業更難」不是一句空口白話,何爸爸做的是創造,何生做的就是開拓。何生在小店中引入自己的IT知識,將一筆筆陳年舊賬數據化,又在夜校進修商科,培養生意人思維,新鮮血液的注入讓「士多」免於變成真正的「傳統老店」、淹沒於時代的洪流。他還參加三地展會、研發新口味、推出新產品,不斷的曝光讓產品逐漸出現在大眾面前。

為迎合年輕人市場,何生決定轉新包裝,不免少了一點懷舊味道。

分店開業喇

就在上月底,「南華貿易行」終於開第一家分店了,問及開分店的原因,何生表示一大原因是不斷有街坊投訴他的店開得太遠,要他們「山長水遠」才能買到馬拉盞。看來這次選址在祐漢街市的對面,實在是走街坊路線。另外,近年澳門不少特色店鋪因為租金問題一一倒閉了,何生有見及此,幾年前就有開分店的打算,剛好碰到一個位置頗佳的,就「撲槌」下訂。

馬拉盞是乜東東?

馬拉盞是緬甸的一種醬料,用蝦米或蝦膏、辣椒、乾蔥等烹煮而成,炒菜、撈麵、炒米粉都可以加上些許調味,用途就如同大陸的「老干媽」一般廣泛,只要有它,空口食上一大碗白飯也十分滿足!「何伯馬拉盞」沿用了緬甸乾身馬拉盞的做法,加入大量乾蔥、十分香口,比起正宗緬甸式馬拉盞,「何伯馬拉盞」減油減鹹減辣,否則本地人只能對著緬甸的重口味大呼「受不了」!

馬拉盞加入蝦米、辣椒、乾蔥等烹煮而成,十分香口。

「金塔牌馬拉盞」有蝦米(下半部)和瑤柱(上半部)兩種口味,蝦米的相對更原汁原味,瑤柱的嚼勁足,不能吃辣的更推薦後者。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