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其在國家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為此,「澳門社會研究智庫」日前以「粵港澳大灣區中澳門發揮的優勢和作用」為題,召開內部專家學者研討會。
澳門社會研究智庫舉行專家學者研討會, 探討「粵港澳大灣區中澳門發揮的優勢和作用」。(社會研究智庫圖片)
有專家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發展的引擎,但在制度對接方面存在不少的障礙,需要做好頂層設計消除壁壘,從全域進行統籌謀劃。有關資料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包括深圳、東莞、惠州、廣州、佛山、肇慶、中山、江門、珠海九個城市和港澳兩個特區,整個城市群的發展都存在一些優勢和短板。從地理位置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的東面是以深圳作為核心城市,以高新技術作為主導產業;北邊是以廣州作為核心城市,以貿易作為主導產業。
然而,西邊並沒有存在核心城市,澳門應當爭取扮演一個可以輻射西邊城市發展的領頭羊角色。由於每個城市的發展速度並不均衡,軟性對接制度成為關鍵。澳門應該以三藩市大灣區和東京大灣區為案例來做比較分析,再從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中挑選軟性對接制度的試點,通過總結經驗以複製到與其他城市之間的融合之中。
流通待便利融合需多元
有學者表示,人流、物流和資金流是制度問題的核心內容。港珠澳大橋的落成能進一步把人流和物流帶動起來,而深港通和滬港通使得港澳資金回流國內變得暢通。然而,人流、物流和資金流離流通便利化還有較長的距離。從澳門人口承載力來看,澳門當前的交通設施未能完全接受人流的全部開放。從政策風險來看,物流自由進出的彈性空間很大,不穩定的政策變化使得企業難以維持經營。從貨幣功能來看,人民幣、澳門元及港元不能在各地自由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消費和投資。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不應該只重視經濟合作層面,也要關注社會服務方面。在智慧城市發展的進程中,互聯網促進資訊流發展,澳門可以通過民間社團推動跨境養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