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局統計資料顯示,澳門2015年出生嬰兒為5,700多名,其中以母乳餵哺的嬰兒為5,100多名,約佔88%。但持續時間不長,純母乳餵哺至四個月或以上,只有630多名,約佔11%,主要原因是媽媽重返職場,也有媽媽反映餵哺室不足,以及在公眾地方餵哺母乳時,即使有哺乳巾遮蓋,也遭身邊的人歧視和「白眼」。
雖然特區政府積極推動母乳哺育,設立「母乳餵哺推廣小組」,從多方面協助及支援持續母乳餵哺,以促進母嬰健康,但澳門母乳協會會長龍綺汶昨日在澳門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表示,母乳餵哺在澳門社會各方面都遇到阻力,剛出生嬰兒都受到醫院政策影響,如醫院沒有母嬰同室的情況下,新手媽媽和嬰兒的肌膚接觸短,令初期「上奶」難。另外,媽媽在餵捕母乳時,職場不理解的現象普遍,也是造成令乳汁減少原因之一,澳門餵哺室環境也參差,不同地區哺乳室也有不同情況,希望能統一。
市民謝小姐致電節目表示,在公眾地方餵哺母乳時,即使有哺乳巾遮蓋,也遭身邊的人歧視和「白眼」,更有媽媽曾在餐廳餵哺母乳時,有經理出言阻止,要求到廁所餵哺。謝小姐提出,澳門政府應否借鑑外國做法,用法例保護母乳媽媽,反對歧視。
市民周小姐亦致電節目,指澳門醫護人員的母乳知識不夠「貼地」,醫生未對生病但正在餵哺母乳的媽媽給予正確建議,望澳門醫護人員應提升專業知識和定期接受培訓。又有市民表示非正規的催乳師在坊間盛行,情況感到奇怪。
出席節目的衛生局一般衛生護理副體系護士監督范黃有霞回應稱,現時本澳有註冊物理治療師和醫療中心提供乳腺護理服務,受衛生局監管,他們接受過專業訓練,會根據媽媽情況作專業判斷後作出相應服務,呼籲市民不要隨便找坊間的催乳師,可能會出現不良效果,對健康無保障;如有急需,可到急症室或衛生中心尋求協助。
同時出席節目的立法會議員黃潔貞回應有關市民對母乳媽媽餵哺知識不足,投以歧視目光時指出,澳門現時沒有歧視條例,建議可參考台灣的做法,設立公共場所母乳餵哺的反歧視條例,對歧視和驅趕母乳媽媽人士作出相應的處罰。更提出議員在倡議婦女權益時,應要作出推動。
黃潔貞(右)建議訂立公共場所母乳餵哺反歧視條例。(何灝恩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