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封」大半個中國的「霸王級寒潮」抵澳後依然威力不減,伴隨刺骨的北風及冰凍的陰雨天氣,令本澳昨午錄得最低氣溫1.6℃,是近67年來最冷的1月,而且本澳多區昨早更出現「雨夾冰」的奇景。氣象局預料,今日最低氣溫進一步跌至1℃,明後兩日才會逐漸回暖。鑑於天氣嚴寒,教青局昨晚宣布,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及特殊教育今日停課。
受強烈季候風影響,本澳氣溫昨日最低跌至1.6℃,刷新近67年來最冷的1月紀錄,市民出行均穿著厚衣。(劉凱輝攝)
因颱風或暴雨停課在澳門很平常,但因寒潮停課卻是近幾十年都聞所未聞。教青局昨晚發出新聞稿宣布,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及特殊教育的班級今日(25日)停課,但學校應保持校舍開放,並安排人員安置及照顧返抵學校的學生,直至在安全的情況下讓學生離校回家。
教青局又指,已要求學校積極開展寒冷天氣的安全教育,並請學校注意學生的身體狀況,允許學生添加非校服的保暖衣帽,留意天氣變化;在寒冷天氣下,應避免長時間置身於戶外,以防止凍傷,特別是就讀幼兒教育、小學教育、特殊教育及有特別需要的學生。教青局呼籲,學校和家長攜手合作,為學生做好禦寒防寒的教育工作,共同確保學生的安全,培育學生健康成長。
68年前1月錄零下2℃
受強烈冬季季候風影響,本澳昨日天氣嚴寒,昨早7時已錄得最低氣溫2.4℃,氣象局除發出橙色寒冷溫度指數外,還懸掛今年首個黑球(強烈季候風信號),但凌厲蝕骨的北風夾雜冰凍的陰雨天氣,令本澳日間氣溫不升反降,到昨日下午2時許,最低氣溫跌至1.6℃,是自1949年以來1月份錄得的最低氣溫。不過「低處未算低」,據氣象局資料顯示,1948年1月曾有兩日的氣溫低至零下2℃。
「雨夾冰」奇景首現澳門
與67年不遇的低溫相比,昨日才首次在本澳出現的「雨夾冰」現象更令人嘖嘖稱奇。大潭山氣象站昨日多次觀測到「雨夾冰」的現象,多位市民反映,在水上街市、三盞燈及高士德一帶亦有出現。氣象局表示,「雨夾冰」現象的學名叫「霰」,是在高空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凝結後,降落的白色不透明小冰粒。「霰」除了低溫外還需要有降雨條件下才會出現,雖跟冰雹、雪類似,但不屬雪的範疇。
「雨夾冰」現象昨日首次在本澳出現,有停放在松山路邊的私家車車頂鋪滿小冰粒。(劉凱輝攝)
今最低溫1℃ 後日升溫又落雨
本輪寒潮來勢洶洶,一時間難以回暖。氣象局預料,今日氣溫進一步下跌,介乎於1℃至7℃,明後兩日氣溫稍稍回升,但依然徘徊於5℃至12℃,其後三、四日最高氣溫會升至17℃,但陰雨天氣持續,體感溫度仍然很冷,要真正回暖可能需等到下周中。
本報記者昨早走訪松山,發現停泊在山上的車輛無論車頂還是擋風玻璃,都鋪滿類似小冰粒的物體。
由於天氣嚴寒,平時熙熙攘攘的松山跑步徑昨日冷冷清清,依然堅持跑步的馮生稱,在松山跑步十幾年第一次遇到如此寒冷天氣。除零星的健身市民外,跑步徑上還見到清潔工人堅定的身影,他們敬業樂業地打掃著被寒風吹落的樹葉和地上垃圾,保持著「市肺」松山的清潔。
松山跑步徑昨日十分冷清,除有零星市民堅持健身外,就只有敬業的清潔工人在冒著嚴寒打掃衛生。(劉凱輝攝)
四低溫症患者入院 平安通求助升近一倍
本澳天氣昨日創下近67年最低紀錄,長者、慢性病患者易患低溫症。據衛生局昨晚公布,自本月22日下午4時到昨日下午4時,仁伯爵綜合醫院和鏡湖醫院共接獲四個輕度低溫症個案,包括兩男兩女、年齡介乎73至90歲,當中兩人需留院觀察。
衛生局稱,自寒流出現以來,仁伯爵綜合醫院和鏡湖醫院急診部求診人數沒有明顯增加。衛生局已和社工局緊密聯繫,若發現低溫症個案,會即時通報和送院治療。衛生局呼籲市民預防低溫症狀,注意禦寒保暖,尤其長者、慢性病患者,以及負責照護長者、慢性病患者的人士和機構,應採取適當預防及照護措施,保障長者和慢性病患者的健康。
衛生局局長李展潤(左二)到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部,探望低溫症病人。(新聞局圖片)
另外,位於青洲收容所街的避寒中心由上周四(21日)起開放給有需要人士暫住,至前晚8時,共有81人次入住。避寒中心提供棉被、食物及飲品供避寒人士使用,中心工作人員昨日表示,隨著最近兩日天氣持續轉冷,晚上入住中心的人數達到「30至40人」,比以往要多。
街總平安通服務求助人數過去兩日明顯上升,由過去平日160人次增至每日300人次,其中有5%求助長者情況嚴重、需要送院治理,主要因為天氣轉冷導致身體不適,尤其以長期病患者居多。亦有求助者要求食物、棉被和衣物等物資,由義工上門送達。 街總同時亦加派義工人手,致電慰問長者,更會上門探訪獨居長者、了解其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