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時代

無法彌補的裂痕
09/01/2017
12223
收藏
分享
無法彌補的裂痕
無法彌補的裂痕

美國三大情報機關6日公布調查報告,明指俄羅斯政府在總統普京的命令下,以黑客入侵、製造輿論等方式,有意圖的詆譭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莉,支持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影響美國大選結果。這份報告究竟有多少事實證據支持並未公開,而看過完整報告的奧巴馬與特朗普兩人仍然堅持各自的立場。選舉的結果無法改變,也沒有哪個人真的被說服,特朗普說這是民主黨人輸不起的表現,也許說中了某種核心意義。

英國牛津辭典將「後真相」(Post-truth)選為年度詞彙,這個詞在英國脫歐與美國大選期間,出現機率增加200 倍,改變了全球政治。「後真相」指的並非「假事實」取代了「真相」, 而是「真相」已經不再有人關心。過去人們以為每一場辯論總會把道理愈說愈清楚,或者相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真理愈辯愈明」,然而「後真相」時代意謂著討論未必會有更多交集,真相未必會有人在意,每一次辯論不會有結果,最終大家只是選擇自己偏好的一邊。特朗普競選期間的言論不斷被主流媒體糾錯,但鋪天蓋地的「事實查核」沒有讓多少粉絲回心轉意。

在「後真相」時代,認知本身成為了事實,情緒反應比科學驗證更加重要。在社交網絡的催化下,既有的偏見與概念只會不斷加強,個人化的訊息制定譬如臉書的「過濾氣泡」,讓每個人活在自己的同溫層裡,根據自己的意見或偏見,聽見自己想聽的,看見自己想看的,而不願意去相信其他事實的存在。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由分歧建構的世界,公共事務的討論,從來不只建基於事實之上,還包括了人們如何去解釋這個事實,每種不同的框架都提供了對同一個事實的不同解釋,特別是當牽涉到政治的時候,即使是經過科學驗證的氣候暖化現象,都必須放在意識形態的框架內才有意義。同一份報告,特朗普稱之為對手輸不起,奧巴馬及民主黨人可能稱之為遲來的正義,但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最終無助解決分歧。

特朗普的支持者與批評他的自由派,分別站在身份劃分出的界線兩端,兩邊人馬的膠著討論,事實上沒有辦法促進任何有效的進展,他在勝選演說中強調,現在「是時候包紮分裂的傷口」,並承諾要做「所有美國人的總統」,連敗選的希拉莉都呼籲支持者給特朗普一個機會,但是如果人們連對基本事實都沒有共識,怎麼能讓民主運作呢?已經裂開的傷口,真的有這麼容易癒合嗎?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