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是揚威海外的中國傳統武術之一,從李小龍的斐聲國際,到一齣齣以李小龍師傅葉問為原型的武術電影接連上畫,不單葉問的一代宗師形象深入民心,同時從港澳乃至全球掀起一股詠春熱潮。澳門與詠春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至今仍有多位詠春傳人在默默耕耘,薪火相傳。本報早前獨家採訪到葉問千金葉雅媛,身兼澳門詠春總會主席的葉問徒孫麥國根,以及銘念詠春文化協會會長杜德,與廣大讀者分享詠春在澳門的發展歷史,以及葉問師徒間鮮為人知的練功軼事。
杜德師傅(中)現場彈奏音樂,幫助徒弟掌握詠春招式的節奏。( 梁佩茵攝)
師兄弟雙手互博認真過招,將詠春招式的攻守兼備表現得淋漓盡致。 ( 劉志衡攝)
談及一代宗師葉問與澳門結緣的那段歷史回憶,葉問千金葉雅媛表示,1949年葉問從佛山遷居香港期間,曾在澳門停留一段時間,當時他已70多歲, 如本澳著名的詠春大師何金銘就是他在澳收的徒弟之一。據葉雅媛憶述,葉問當時住在新馬路木橋橫街,因當地多販賣鳥雀的商鋪,所以又叫「雀仔街」,他非常欣賞澳門的徒弟徒孫,即使後來移居到香港亦經常回澳探望徒弟。
「銀幕葉問」貼近真實形象
葉問系列影視作品近年不斷推陳出新,令由港澳到亞洲乃至全球都掀起一股詠春熱潮,對於真實生活中葉問與電影作品所塑造的熒幕形象是否相同,葉雅媛笑言,雖然是電影,但當中很多情節都是真的,例如現實中的葉問非常疼愛老婆,而且很平易近人,還十分風趣幽默。
身兼澳門詠春總會主席的葉問徒孫麥國根亦表示,「師公每次來到澳門都會觀摩指導徒孫練功,而且為人爽朗隨和沒有架子,跟所有徒弟徒孫都有說有笑」。有一次葉問重回澳門,麥主席與一眾同門師兄弟就略盡地主之誼,帶師公遊覽澳門,還拍攝了很多珍貴的照片。
一代宗師葉問為詠春奉獻一生,桃李滿門,晚年所收弟子李小龍更是名揚天下,兩人對傳承發揚詠春有巨大貢獻。(互聯網圖片)
結緣詠春恪守一生
澳門至今仍有多間武會教授詠春,銘念詠春文化協會是其中之一,會長杜德於1967年學習詠春拳,師承於葉問徒弟之一、詠春大師何金銘。杜會長形容,師公葉問「溫文爾雅」,跟一般的武夫形象截然不同。
談及練習詠春拳的經歷,杜會長指,何金銘師傅當年非常嚴格,直言「現在回想起都十分害怕」,眾徒孫都非常敬畏他!「師傅他要求高,而且較沉默寡言,訓練時會要求學員不斷加大強度,而且幾乎不會稱讚學員,能夠與他真正交心的徒弟不多」! 雖然嚴肅到令人心生敬畏,但因師承葉問,故舉手投足也有份儒雅,只會眼神嚴厲卻從不破口大罵。
對於當初為何拜師學習詠春,杜會長稱,18歲那年因觀看了電影《青蜂俠》,對戲中的武打招式燃起了個人英雄主義祟拜,亦正值當年何金銘是澳門非常著名的詠春師傅,於是決定拜師學藝,之後因個人事業未有太多時間練習詠春,至2009年退休,在其師傅建議下,決定將餘生奉獻給詠春,務求令詠春繼續發揚光大。
詠春經歷過輝煌時期,亦走過消沉困境,現時又再得到社會的重視,逐漸恢復生機,從三位詠春傳人身上,可以體會到他們對傳統武術的熱情和堅持,祝願他們能順利地將澳門的詠春文化進一步傳承和發揚下去。
因材施教創新授武模式 與時俱進助詠春發揚光大
澳門武術總會屬下有多個學會教授詠春拳,吸引不少男女老少學習。杜德師傅談到,以前的年輕人體能好,但現在的年輕人則較為聰明,懂得用腦去分析拳法,而且現今的年輕人自尊心較強,要用新思維去教,「上一代師傅都會較為嚴厲,我較主張團隊精神,一齊去研究,」他選徒弟也有一套標準,「首先一定要善良,平和,互相尊重,若性格內向就更好」!更適合以柔制剛的詠春拳法。
杜師傅笑言,上一代因環境問題,當時華人易被土生欺負,學會一招半式後總心思思想實戰,而且以前可以「打下手,切磋下」,今時今日「切磋下」分分鐘變刑事。追著時代變遷,現在視詠春拳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藝術修養,他又形容,自己教的詠春像是「文言文」會較悶,若要學「白話文」可能要找其他詠春師傅。
三位與詠春結下不解之緣的武術界前輩,澳門詠春總會主席麥國根(左)、葉問千金葉雅媛(中)及銘念詠春文化協會會長杜德,將詠春同澳門的歷史故事娓娓道來。
有趣的是,杜師傅的徒弟都精通樂器,後來與何師傅一同想到把音樂與詠春拳結合,未來亦會朝著這個方向,創作更多不同的詠春表演,但強調詠春拳是獨一無二,不會與其他功夫結合,「萬里長城就是萬里長城,牌坊就是牌坊,兩者不能隨便加東西上去」!這個是不能改變的原則。
葉問曾在新馬路木橋橫街短暫居住,因當地多販賣鳥雀的商鋪,所以又叫「雀仔街」。圖為現時木橋橫街周邊生活區。 (互聯網圖片)
協會亦有參與澳門首屆武林群英會,杜師傅帶領12名弟子參與表演。他希望,澳門能每年舉辦一次此類型的武術盛事,讓學武之人有平台發揮,而且對澳門發展也有好處。
一齣齣以葉問為原型的武術電影近年接連上畫,葉問女兒及葉問徒孫均證實當中很多情節是確有其事。(互聯網圖片)
百年詠春淵源流長
中國武術淵源流長,南北派別百花齊放,詠春拳是中國武術寶庫中的一塊美玉。關於詠春拳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相傳詠春拳始創於五枚師太,她是乾隆年間南少林武學大師,與至善禪師、白眉道人、苗顯、馮道德並稱「少林五老」,傳說五枚師太觀看蛇鶴相鬥開悟,後將拳法傳給嚴二、嚴詠春父女。而另一說法係嚴二所創,再傳給女兒嚴詠春。無論如何,自嚴詠春始,傳予丈夫梁博儔、再傳梁蘭桂、黃華寳、梁二娣、梁贊、陳華順、梁壁、葉問。
相對其他武術門派,從前詠春顯得有點「小衆」,其發展經歷了兩個非常時期。太平天國起事,廣東「天軍」不少粵劇界中人,第二、三代傳人梁蘭桂、黃華寳、梁二娣,為戲班中人或與之密切來往,清廷剿滅洪秀全後,火燒佛山瓊花會館,大殺伶人禁演粵劇,黃華寳、梁二娣自此隱姓埋名秘傳拳法,因此詠春素有「發揚光大即違背祖訓」之說。
自嚴詠春到葉問,兩百年來詠春拳法在大陸迭經波折,發展受到限制,不過自葉問遷居香港,向政府注冊正式成立「詠春體育會」,自此發揚光大流播海外,葉問亦因此被尊為「一代宗師」。 上世紀六十年代由大宗師葉問親傳弟子何金銘宗師在澳門公開設館傳授以來,半世紀來育人無數,曾經就學的弟子遍布社會各個階層,而近年更把詠春拳術帶到社會的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