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戲人間
03/01/2017
55581
收藏
分享
郵戲人間
郵戲人間
郵戲人間
郵戲人間
郵戲人間
郵戲人間
郵戲人間
郵戲人間
郵戲人間

一枚小小的郵票帶著信件飄洋過海,承載著許多故事,不論是當中的風景和人物,都反映出當地的風土人情,見證歷史變遷,也是集郵者看世界的一種方式。位於雅明商場的「立信郵票社」內的鍾耀焜正是安坐於四面都是郵票牆的小店,把世事都看通透。

郵票社長年開著冷氣,以免郵票潮濕,他的家更特地設有防火防潮的郵票房!(李國星攝)

鍾耀焜1982年在黑沙環開設郵票社,1989年搬到現址,至今已經35年。店外櫥窗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郵票,店內則展示著一排排中港澳台不同年份的郵票。不過,他的腦袋才是個超強大的郵票資料庫,無論客人查詢哪款郵票,他都能不消兩秒立刻說出發行地點和年份,邊掏出集郵本子,邊笑說:「這就是人類和電腦的分別,唔識用電腦就要用人腦去記住喇。」說到底還是需要對郵票有一定程度的熱忱。

鍾耀焜不時出席通訊拍賣會,但從不購買。「內地人有錢,志在必得。佢哋做生意叻,我哋都係安分守己。」

店內的郵票有葡殖澳門、英殖香港及解放前的中國等不同時期的特色圖案,走近細看,恍如回顧一遍近代史。

做記者愛上集郵

集郵是舊時最普遍的興趣之一,鍾老闆也不例外。他回憶起童年時在內地讀書,一張郵票才幾分錢,省下早餐錢才買到。60年代,他曾於「大眾印書」打工,印金庸小說,又在《澳門日報》當過記者。報館不時收到世界各地的讀者來信,信封上精緻的郵票深深吸引著他,那時候寫字樓的同事都知道他喜歡儲郵票,拆開信後,把信封全都送給他,自此他便開啟了蒐集郵票之路。

他還跟志同道合的郵友成立「澳門集郵協會」,每個星期抽一、兩晚聚在一起研究郵票,地點就在郵政總局。「郵局好支持㗎,借地方畀我哋,就在大堂炸雞對面,吹下水,兩三個鐘頭好易過!」有郵商見他如此喜歡郵票,鼓勵他做生意。「郵票係賺錢,咁好啦!投資了1976年的萬國郵年套票,九毫一套,冇幾耐就升咗三蚊。」為怕涉及利益衝突,開店後便脫離郵會。

庚申年八分錢猴票當時消耗量大,因此十分矜貴。「我專登問個客借嚟畀你影相㗎!」

老顧客陳先生(左)是以前國華戲院的總經理,由20幾歲開始儲,已幫襯30多年。

猴票升價百倍

「一個客一個File」,鍾老闆謂現在已有80多個檔案,不少名人官員也是老顧客。自從當上郵商,集郵的興趣便逐漸減退。「自己的珍藏,被客人哀求多幾遍就賣掉了。幾百萬一隻郵票我都做過,乜都見過啦。」記者不禁問道:「咁你咪好好搵?」錯!他說剛好相反,價值愈高的,賺得愈少,「買得都知行情,你又唔得要人哋太多錢。」他指澳門市場細,升幅不大,真正的市場在中國。

「1980年猴年,中國第一次發行生肖郵票,當時面值八分錢,現在一版80張值百多萬。」生肖郵票是最多澳門人儲的專題,他自己已蒐集了全球超過140個國家和地區出版過的生肖郵票,還分門別類存檔。談到其收藏品,最特別的還有澳葡時代的「澳門教區400年」紀念郵票,當時因為政治緣故,所以最終都沒有發行。「回歸後,前朝的郵票都不值錢了。」

使用多年的集郵簿,裡面展示著多張毛澤東時期推出的郵票。

鍾耀焜第一枚郵票是1960年的金魚郵票,不吃早餐兩日,用四分錢購得。

郵票淪為炒賣品

集郵多年,鍾老闆見證了澳門郵票的演進史,是出自吳衛堅還是潘錦玲的手筆,他一眼就看得出,問到如何看現在的設計,他嘆道:「有時會覺得設計不外如是,好鬼悶!」以前人們買郵票,真的要用來寄信,由於市場需要日漸減少,即使是政府信涵也大多為「郵資已付」,如今郵票大多作收集和炒賣之用。

他不諱言集郵是夕陽行業,不斷在萎縮,真心儲郵票的人只剩下老一輩,後生的就只有一兩個,即使兒子也有集郵,還是無意入行。不過,他樂觀道:「船到橋頭自然直。」又提議人們可以買來當作投資,退休自己開檔,把珍藏放售,「冇蝕嘅!」記者打趣問,做嫁妝又得唔得?他笑道:「一版猴年送畀阿女做嫁妝,都百幾萬呀,冇話唔得喎。」

1976年澳葡政府推出主教座堂的紀念郵票,印刷後因政治考量而銷毀,只有少量流入市面。

齒度尺又稱為量齒尺,是用來測量郵票齒度的工具。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