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越來越常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但不少使用者常抱怨其回答「不夠準確」、「答非所問」。據《Tom’s Guide》整理,問題往往不在AI本身,而是使用者給錯了指令。報道列出七大常見錯誤,並提供實用對策,幫助用戶大幅提升AI產出品質。
首先,最常見的問題是上下文資訊不足。許多用戶在提問時只輸入簡單指令,例如「幫我寫一篇文章」或「翻譯這段文字」,卻未說明主題、語氣或目標對象。面對如此模糊的指令,即使是最先進的AI也只能產出空泛回應。若能具體指派角色、設定目標,像是「以職場顧問的身份,撰寫一封給上司的請求信」或「用五歲小孩能懂的方式解釋量子力學」,AI將能更準確地理解需求,大幅提升產出品質。
其次,許多使用者缺乏「追問」與「打磨」的意識。他們往往在收到第一個回應後就停止互動,卻不知道ChatGPT的真正威力來自對話的深度與反覆調整。每一次追問,都是讓AI更貼近目標的重要步驟。透過追加要求,如「能否讓這段文字更具說服力?」或「可以改寫得更精煉嗎?」,不僅能優化內容,也能省下後續大量修改的時間。
同一聊天視窗混合不同主題
第三個常見問題是使用錯誤的模型或在同一聊天視窗中混合不同主題。不同任務適合不同模型,例如GPT-4.5更擅長文字表達,o3-mini-high則適合程式編寫與數學推理。如果使用錯誤的模型,自然難以獲得理想答案。此外,頻繁在同一視窗跳躍話題,會導致ChatGPT難以連貫資訊,造成回應前後矛盾。正確方式是每更換一次主題,就重新開啟一個新對話,確保AI可以從零開始理解新的任務。
另一個被忽略的關鍵,是缺乏範例或模板。很多時候,使用者希望AI生成特定格式或語氣的內容,卻未提供任何參考資料。AI專家建議,最好附上一段範文或明確描述所需格式,例如要求以表格呈現、模仿某位作家的文風等。這能讓ChatGPT迅速學習並模仿,大幅拉近與期待結果的距離。
此外,許多用戶習慣單一指令單一任務,例如「找三種減肥食譜」、「翻譯這段文字」。這種方式雖然清楚,但限制了AI的多工潛能。事實上,ChatGPT完全有能力同時執行多重任務,例如要求它根據個人收入規劃儲蓄計畫、提供不同情境分析,並用表格整理結果。複合任務提示不僅能提高效率,還能讓AI展現更強的整合與分析能力。
其實數學不太行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ChatGPT具備推理能力,但其本質仍是語言模型,並非數學專家。在涉及數字精確性的任務,如報價單、統計分析等,若完全依賴ChatGPT而不驗算,可能會導致嚴重誤差。專家建議,遇到重要數據運算時,應使用專業工具如Wolfram Alpha,或至少用Excel手動驗算,以確保準確無誤。
最後,許多使用者對輸入提示時的語法與拼字過度在意,擔心小錯誤會讓AI誤解內容。實際上,ChatGPT具有良好的語意補全能力,能理解不完整或略有錯誤的句子。特別是在旅遊、即時翻譯、閒聊等非正式使用情境下,只要意思清楚即可,無需過分修飾語句,反而能提升互動效率。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