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土生葡人的年夜飯桌上,一道名為「大雜燴」的菜式總是最後登場,卻最扣人心弦。這道被戲稱為「鬼佬佛跳牆」的料理,不僅是味覺的盛宴,更是一段殖民時代的生存智慧與文化共生的縮影。起源於19世紀末的澳門,「大雜燴」的誕生源於一場食材匱乏的危機。當時葡萄牙廚師因無法取得家鄉的葡式香腸,靈機一動改用華商贈送的廣式臘腸替代,卻意外創造出意想不到的風味層次。這道菜以葡萄牙火腿骨熬製金黃湯底,加入中式豬蹄、豬皮、雞肉,再以潮州鹹蝦醬提鮮,最後用馬來椰奶和印度咖喱調和濃郁醬汁,需經八小時文火燉煮,直至所有食材的精華融為一體。這鍋「混血經典」的深意,藏於每一口湯汁的碰撞中:葡萄牙的煙燻火腿骨象徵航海貿易的風霜,廣式臘腸承載華南醃製技藝的智慧,椰奶與咖喱則折射出葡人經印度果阿與馬六甲時吸納的南洋基因。土生葡人主婦們的巧手,將這些本該「涇渭分明」的異國滋味,在陶鍋中化解成渾然天成的和諧。正如土生族群的多元身份,大雜燴正是文化交融的味覺隱喻。時至今日,這道菜仍是土生家庭節慶的靈魂。老字號餐廳在復刻傳統時,更將中國臘鴨與葡萄牙黑橄欖並置,以「一鍋煮盡五百年」的氣魄詮釋澳門作為文明熔爐的本質。2021年,土生葡菜入選中國國家級非遺,大雜燴從市井灶台躍升為文化符號,其背後「妥協中創造新生」的哲學,恰是全球化最早的啟示錄。
大雜燴。(澳門土生菜資料庫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