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的葡萄牙商船駛入澳門港時,船艙裡最珍貴的貨物不是香料,而是成桶鹽漬的馬介休——這種被稱為「葡萄牙國魚」的鱈魚乾,承載著水手們的鄉愁,卻因鹹澀難咽,險些被歷史遺忘。當時的華人廚師面對過鹹的馬介休,展現出驚人的創造力:將魚肉蒸熟撕成細絲,混入薯泥中和鹽分,再以洋蔥、芫茜提香,捏成球狀油炸。這道「窮人美食」外酥內綿,魚香與薯香交織,竟讓葡萄牙總督也為之驚艷。馬介休球從此成為澳門街頭小吃的代表,更見證了土生葡人社群「化劣勢為特色」的生存智慧。時光流轉,這道「航海時代的剩食」在當代迎來華麗轉身。星級餐廳以分子料理手法革新傳統:將馬介休低溫慢煮至絲綢般柔滑,佐以檸檬泡沫與番紅花脆片,鹹鮮中透出清新。而新派葡式點心店更推出「馬介休撻」,將魚肉與忌廉醬填入酥皮,成為融合東西的創意之作。從殖民補給到非遺符號,馬介休球的演變軌跡,恰似澳門自身的命運縮影。當年葡萄牙航海家帶著鱈魚乾遠渡重洋,華人廚師以中式智慧解構異國食材,而今米其林主廚用科技重釋傳統——每一口馬介休球,都是五百年跨海煙火的滋味註腳。這道菜的本質,是一場危險而美麗的共生,訴說著澳門在碰撞與包容中淬煉出的獨特靈魂。
炸馬介休球。 (澳門土生菜資料庫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