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中華磚銘文明與澳門文遺保護的新篇章。

《散佚澳門紀年古甓圖志》新書首發
24/04/2025
21247
收藏
分享
《散佚澳門紀年古甓圖志》新書首發
《散佚澳門紀年古甓圖志》新書首發

世界讀書日之際,由澳門城市大學中國—葡萄牙文化遺產保護科學“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故宮博物院太和學者趙強撰寫的新書《散佚澳門紀年古甓圖志》昨首發。此書獲澳門基金會資助,文物出版社出版、雅昌文化集團承印,以跨越一千九百多年的古甓研究為脈絡,揭開中華磚銘文明與澳門文遺保護的新篇章。

首發儀式及分享會於昨天(4月23日)下午三時在澳城大學生活動中心舉行。中聯辦宣文部副部長白冰,中國僑商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梁樹森,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館長肖瓏;澳城大校董會副主席孔繁清、協理副校長朱德林、研究生院副院長周龍、國際旅遊與管理學院執行副院長李璽、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王忠、金融學院副院長鄺婉樺、圖書館館長師麗梅、城市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代表韓昊英及創新設計學院執行副院長王伯勛、教授戴定澄等出席。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視頻致賀詞稱,此新作兼具學術性和普及性,是一部古磚的“編年史”,又是一把打開歷史記憶的鑰匙。

全書以澳城大珍藏的一百三十餘件歷代紀年古甓為核心研究物件,輯錄實物照片與拓片近四百幀,結合磚銘考釋與工藝分析,系統梳理了從東漢永平八年至民國戊子年的一百一十三個明確紀年古甓,涵蓋六十二種年號,堪稱一部跨越千年的磚銘文明編年史。不僅對古甓的紋飾、銘文及製作工藝進行科學考據,更透過篆、隸、楷等多元書體演變,揭示古代文字藝術與社會審美的互動關係。

出席嘉賓讚賞稱,值世界讀書日出版此書不僅為學術界提供珍貴文獻,更以藝術化的表達喚醒公眾特別是年輕人對文遺的珍視。

趙強稱,古甓是鐫刻於磚石上的歷史密碼,是建築文明的見證,也是書法藝術的載體。古甓研究是金石學的延續,更對澳門歷史建築保護具有現實意義。通過分析古代磚材的工藝特性,可為當代修復技術提供科學依據。

同場,趙強向出席嘉賓以及澳大、澳科大、澳理大和澳城大代表贈書。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