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幾十年間,無論美中關係如何起伏,貿易與投資一直是這兩個大國關係中的關鍵紐帶。然而,如今這層連結正急速斷裂。自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初重返白宮以來,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雙方已對彼此實施實質性貿易禁運,並逐步將經濟戰推向科技、網路安全甚至地緣政治領域。有分析指出,這場衝突的規模與深度正顯示出,美中可能正走向一場超越貿易範疇的「新冷戰」,甚至不排除未來出現軍事緊張局面的可能性。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在特朗普首任期內,美中雖爆發關稅戰,但雙方仍致力於談判與維持經濟合作關係。如今,兩國已不再掩飾敵意,關係僵局之深,為數十年所未見。
「美國與中國正處於經濟脫鉤狀態,且似乎沒有任何護欄能防止這場衝突擴大到其他領域,」前美國國務院亞太副助卿、現任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中國中心主任華自強(Rick Waters)指出。他強調,所謂「新冷戰」的說法「越來越難以反駁」。
特朗普於近期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徵新一輪高額關稅,中方則宣稱「奉陪到底」,宣布全面反制。然而,中國政府內部消息指出,北京方面已決定不再逐一回應美國加碼關稅,顯示中方可能正準備轉向非經濟手段反制。
據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可能運用長年來對美港口、供水設施、機場等基礎建設的網路滲透所取得的數據、通話紀錄與機密資料,作為報復選項之一。近年來,雙方對彼此發動網攻的指控頻繁,衝突已從貿易蔓延至網路空間。
溝通破裂 拒絕對話
目前最大風險之一,是美中高層缺乏有效溝通。報道指出,特朗普政府希望直接與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蔡奇等習近平親信對話,特別是針對網路安全議題,但中方仍堅持在正式外交框架內處理相關事務。雙方在互信基礎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導致外交管道幾乎停擺。
特朗普日前也透露,他希望習近平能主動聯絡他,但中方目前仍未正面回應。據悉,中國政策圈內正評估是否透過第三方進行溝通,像是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或沙烏地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等,但相關安排進展有限。
科技封鎖加劇
隨著溝通持續僵持,美方亦考慮升高對中國企業的科技封鎖。前美國國務院中國政策顧問、喬治城大學教授費瑞安(Ryan Fedasiuk)指出,美國商務部計劃將更多中國企業子公司納入出口黑名單,擴大出口管制措施。「這將加速從關稅導致的脫鉤,讓中國企業更難獲取美國先進技術,」他表示。
在這樣的局勢下,中國試圖拉攏歐洲國家作為平衡。中國近期任命前駐世貿組織代表李成鋼為首席貿易談判代表,此人對美國一向持批判立場,曾公開批評美國為「單邊主義霸凌的實施者」。此任命亦被解讀為北京有意與重視全球貿易規則的歐洲國家尋求戰略對齊,以抗衡特朗普政府的貿易孤立主義。
軍事緊張升溫 印太成為火藥庫?
除經濟與科技外,軍事風險也正在上升。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薩姆·帕帕羅(Sam Paparo)近日在參議院聽證會上警告,中國在台灣周邊的軍事活動日益頻繁,已對美國及其盟友構成安全威脅。
特朗普亦強調,除非獲得經濟讓步,否則美國可能撤回對特定盟友的安全承諾,令原已複雜的印太局勢更加不穩。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