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日在其網誌撰文指出,面對美國當局持續推動單邊主義與政策不確定性,促使國際資金加快風險分散步伐,逐步增加對中國內地及香港市場的資產配置。他直言,這反映出「東升西降」的投資格局變化正在不斷凸顯。在關稅戰衝擊下,國際資本正加速流入內地與香港。 (美聯社圖片)
陳茂波指出,香港具備靈活的物流配送與貨物倉儲優勢,能有效配合企業開拓新市場的需要。 (港府圖片)
陳茂波表示,近月以來,多位來自金融市場的朋友反映,國際資本正加速流入內地與香港,一些新近上市的內地企業所獲得的外資認購比例,較過去兩年有明顯上升。部分外資金融機構亦正在香港擴大業務規模,增聘人手,甚至從其他地區調派高層來港,反映香港金融業的吸引力仍在提升。
他指出,這一現象除了與美國關稅政策變化頻繁、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升高有關外,也與中國經濟的韌性、科技創新能力增強及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深化息息相關。這些因素使得國際投資者擔憂錯失投資內地的良機(FOMO, fear of missing out),紛紛提早部署。
陳茂波批評,美國當局為推動所謂「公平貿易」,不斷對貿易夥伴國實施「對等關稅」並頻繁調整稅率,此舉嚴重擾亂全球貿易秩序與供應鏈穩定,加劇國際投資與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他指出,這種保護主義行徑令市場出現普遍憂慮,許多分析機構預測,美國將面臨通脹壓力升溫、經濟放緩,甚至可能步入衰退。同時,關稅戰將拖累全球經濟增長前景,對各國經濟構成廣泛影響。
全力全速做好自己的事情
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作為高度外向型經濟體的香港自然無法獨善其身。陳茂波指出,當前國際經貿格局的轉變具有中長期結構性特徵,香港需高度警覺並主動應對。他強調,必須凝聚社會各界力量,背靠祖國,推動積極、具針對性的政策,將挑戰轉化為發展新機,繼續推進香港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他認為,全力全速做好自己的事情,正是香港應對外部衝擊的最佳策略。特區政府將持續向國際社會說好香港的故事,強調「一國兩制」下香港的獨特優勢,包括零關稅自由港地位、普通法制度,以及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等,同時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增強吸引力。
陳茂波引述商界人士指出,在關稅戰陰霾之下,香港繼續堅守自由貿易政策,提供穩定、可預期的營商條件,對企業而言至關重要。他們正積極調整戰略,不再局限於連接內地與歐美市場,而是轉向開拓內地與亞洲新興市場的貿易,尤其看好東盟國家的潛力。這些國家人口年輕、中產階層壯大、消費增長迅速,市場潛力巨大。
作為自由港,香港具備靈活的物流配送與貨物倉儲優勢,能有效配合企業開拓新市場的需要。陳茂波指出,中國與東盟國家關係良好,雙方產業鏈與供應鏈深度融合,香港在此背景下可扮演多元角色,包括供應鏈管理、貿易融資、以及ESG(環境、社會及管治)顧問等高端專業服務,為企業提供全面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