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人口結構轉型的大趨勢下,澳門同樣面臨少子化挑戰。最新統計數據顯示, 2024年澳門新生嬰兒數量為3,607人,同比下降2.8% ;女性首次生育年齡中位數攀升至31.3歲,較上一年增長0.3歲。基於此現狀,澳門特區政府在新一期施政報告中推出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試圖扭轉人口增長趨勢。
施政報告中的生育支持政策體現出明顯的系統性與針對性。經濟補貼層面,澳門政府創設全新育兒津貼制度,向澳門永久性居民家庭中未滿3歲的嬰幼兒,每月發放1,500澳門元補貼,全年合計18,000澳門元;同時將出生津貼調整至6,500澳門元,結婚津貼提升至2,220澳門元,實現對生育全流程的財政支持。此外,2023年底推出的《醫學輔助生殖補助計劃》,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免費有限度的輔助生殖服務,彌補部分家庭的生育缺口。
從政策落地效果看,這些措施對減輕生育家庭負擔具有直接作用。以育兒津貼為例,其年度金額能夠覆蓋嬰幼兒奶粉、尿布等主要日常支出;出生津貼與結婚津貼則在生育關鍵節點提供經濟支援。在社會心理層面,政府的主動作為釋放出明確的鼓勵生育信號,增強了潛在生育家庭的心理認同。
然而,少子化問題的解決遠非單一政策所能完成。當前澳門青年群體面臨住房、就業、個人發展等多重社會壓力。澳門房價持續高位運行,年輕家庭為實現住房需求不得不長期積累資金,從而推遲生育計劃;職場競爭環境中,生育對職業發展的影響仍存,尤其女性職員可能遭遇晉升空間收窄等問題。此外,價值觀念的轉變也是關鍵因素——現代澳門居民更側重自我價值實現與生活質量提升,生育意願呈現明顯下降趨勢。
破解澳門少子化困局需要更廣泛的政策協同。未來,澳門特區政府可在住房保障體系、職場生育友好環境構建、生育觀念引導等領域持續發力。例如,擴大保障性住房供給,完善針對年輕家庭的購房優惠政策;建立健全職場生育保障制度,確保生育後職工的職業發展權益;同時創新經濟補貼模式,探索分階段獎勵機制,與現有政策形成合力,從而實現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目標。
澳門匯智社理事長 黃慧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