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本澳旅客人數持續攀升,經濟逐步回暖。在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亦要加強重視,兩者之間應達至相互平衡。政府發佈的《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23 》顯示,2023年,本澳多個環境指標,如城市固體廢物量、耗電量和耗水量等已回升至接近疫情前水平,提醒社會各界需切實提升綠色低碳意識,環保工作仍要持續深耕。
隨著全球對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綠色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成為了重要議題。日前,特區政府主辦的“ 2025年澳門國際環保合作發展論壇及展覽” (2025MIECF)圓滿落幕,展會期間共進行近450場商業配對,簽約儀式上安排逾50份簽約項目,並有8家企業於展會期間正式落戶澳門,對進一步促進國際環保交流與合作,推動本澳產業的綠色發展和轉型發揮了顯著作用。為配合國家“雙碳”目標及綠色轉型的步伐,特區政府在 “二五規劃”中提出,爭取在2030年或之前實現碳達峰,並加強與碳中和相關的科研工作,除此以外,亦陸續發佈《澳門環境保護規劃》、《澳門長期減碳策略》等,從多方面引導、落實本澳環保低碳事業發展。而今年年底,《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21-2025)》的實行即將屆滿,政府應儘快對整體完成情況進行評估和檢視,以便籌備並開展下一階段的環保規劃準備工作。
同時,全球各個地區的環保及減碳工作都與綠色科技息息相關,政府應大力推動創新科技的研發和運用,將高新科技和綠色環保工作進行有機結合,為本澳綠色產業、綠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賦能。尤其是與臨近地區相比,本澳的綠色科技發展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筆者認為,政府應參考臨近地區的先進經驗,設立綠色專項基金和資助計劃,為環保公司、科創企業等提供政策及資金支持,大力研發綠色科技項目,以加快本澳綠色經濟的發展步伐。
此外,政府更需逐步完善頂層設計,制定詳細規劃引導本澳產業進行綠色升級轉型,例如推動社會各界及企業進行環保採購,採用節能設備、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續的經營模式等等,從而帶動本澳“ 1+4 ”重點產業及傳統產業的低碳轉型,不斷構建完善的綠色產業鏈。
在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亦要加強重視。 (資料圖片)
直選立法會議員 鄭安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