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與內地互聯網生態存在天然屏障,微信視頻號、抖音、小紅書等平台雖在澳門可用,但算法推薦邏輯不同,澳門創作者的內容往往難以觸達內地用戶。例如,一個澳門美食博主在抖音發佈探店指南,由於IP歸屬澳門,平台可能默認其受眾為本地用戶,而非更龐大的內地市場。此外,實名認證、支付系統、內容審核標準等差異,也讓澳門創作者在運營上處處受限。
澳門市場小,本地流量池有限,單純依賴Facebook、Instagram等境外平台,商業變現空間狹窄。而內地新媒體平台的流量紅利——直播帶貨、知識付費、品牌合作——澳門創作者卻難以充分享受,因跨境物流、支付等問題,難以像內地博主一樣順利開店變現。這種“看得見、摸不著”的流量紅利,讓許多澳門內容創作者陷入孤島效應。
隨著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發展,澳門創作者或許能找到一個跳板,合作區推行“共商共建共管”模式,未來在數據流通、支付體系、物流配套等方面有望實現更大程度的互聯互通。例如,澳門博主若在橫琴註冊公司,或能以“內地主體”身份運營賬號,繞過IP限制,更直接地對接內地流量池。此外,合作區內的稅收優惠、創業扶持政策,也可能降低澳門人進軍內地新媒體的門檻。
澳門創作者若想真正分享內地新媒體的紅利,需借助橫琴這一橋樑,在賬號運營、商業變現、供應鏈管理等方面與內地生態接軌。未來,或許會出現一批“橫琴註冊、澳門創作、內地變現”的新媒體IP,打破現有的流量困局。畢竟,在這個內容為王的時代,只有融入更大的市場,澳門的故事才能被更多人聽見。
眾多澳門創作者都很想融入更大的市場,讓澳門的故事能被更多人聽見。 (新聞局資料圖片)
澳門會展產業聯合商會青年委員會主任 陳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