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旁小吃店掛「胎盤加工」招牌

江蘇驚現「紫河車膠囊」產業鏈
11/04/2025
11118
收藏
分享
江蘇驚現「紫河車膠囊」產業鏈
江蘇驚現「紫河車膠囊」產業鏈

近日,江蘇常州市一間小吃店涉嫌非法從事胎盤加工業務,並將其製成膠囊販售,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與官方介入調查。該事件不僅再次引發外界對「紫河車」的安全與合法性的質疑,也突顯出人體胎盤買賣與加工在中國內地的灰色地帶問題。江蘇一家中醫院旁的小吃店, 竟掛有「胎盤加工」的招牌。(網絡圖片)商家會將產婦提供的胎盤加入西洋蔘研磨成粉,製成膠囊。 (網絡圖片)

據《紫牛新聞》報道,涉事小吃店名為「粥阿姨小吃店」,位於常州市中醫院附近,店門口掛有「胎盤加工」的招牌。商家表示,胎盤主要經由與產婦接觸取得,並可製成膠囊販售。價格方面,自備胎盤加工收費300元,若無胎盤則收800元。商家進一步透露,其早期從事月嫂、產後修復等服務,與不少產婦建立聯繫網絡,並以「梓萱月嫂服務中心」名義繼續經營胎盤加工服務。

商家微信朋友圈中曾張貼加工膠囊的照片,瓶身上標示「紫河車」字樣,還展示了製作過程:將胎盤與100克西洋參一同研磨成粉末,並裝入膠囊。這些內容已在媒體曝光後緊急刪除。當記者進一步詢問時,商家則稱目前已停止胎盤業務,店面也正在裝修。

接觸產婦取得胎盤

面對媒體關注與社會輿論壓力,常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於4月8日表示,原則上人體胎盤不得在市場上流通買賣。市監局已會同衛健部門介入調查,並由公安等多部門聯合執法。目前涉事店鋪已停業整頓,調查結果將對外公布。另據《經視直播》報道,常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指出,初步調查顯示,該店所加工胎盤並非來自醫院,後續將依照相關法律處置。

紫河車,即中醫藥典對人體胎盤的稱呼,歷來被認為具有補腎益精、益氣養血的功效。但由於人體胎盤屬於特殊生物材料,來源與加工過程中可能潛藏公共衛生風險,其合法性與安全性一直存在爭議。

根據《衛生部關於產婦分娩後胎盤處理問題的批覆》(衛政法發〔2005〕123號),產婦分娩後的胎盤應歸產婦所有。若產婦選擇放棄或捐贈,可由醫療機構依法處置;若存在感染風險,醫療機構應對產婦進行告知,並依據《傳染病防治法》與《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對胎盤進行消毒及無害化處理。任意流通與私自加工使用,則可能觸犯多項法律。

紫河車已不具藥品身份

此外,紫河車相關產品早已不再具合法藥品身份。中國國家衛健委與國家藥監局已分別於2015年與2020年,將紫河車及其相關製劑(如益血生膠囊)從《藥典》與藥品目錄中刪除,明確其不具藥品資格,禁止流通與販售。

專家指出,胎盤雖富含營養,但同時也可能攜帶病毒或病原體。在缺乏標準化滅菌與監控程序下,私人加工的膠囊無法保證其安全性,使用者恐因此感染疾病。建議產婦若自行攜帶胎盤離院,應盡快進行無害化處理,切勿進行私下買賣或加工使用。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