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荊楚歲時記》記載了「年獸」傳說的雛形,先民深信寒冬臘月有惡獸出沒,遂以火燒竹節發出爆裂聲響驅邪避凶,此舉不僅成為歲末年關的重要儀式,更在民間衍生出「爆竹」一詞的原始意涵。隨著宋代火藥技術普及,竹筒爆裂的古老形式逐漸被紙捲火藥取代,工匠以麻莖編織成串,外裹紅紙象徵吉祥,每逢除夕夜家家戶戶點燃爆竹的場景,恰似遍地綻放的硃砂梅,將驅年習俗昇華為辭舊迎新的文化符號。澳門半島的爆竹文化深植於漁港傳統,內港碼頭每逢歲末總籠罩在硫磺煙霧中,泊岸漁船競相鳴放炮竹,聲浪如潮湧向媽閣廟方向,這般景象可追溯至清末某次驚心動魄的航海經歷——相傳有漁船在南海遭遇颱風,船主跪求媽祖顯靈,忽見巨魚浮現浪濤間以背鰭托船,竟將整艘漁船安然送至媽閣廟前,劫後餘生的船主遂立誓捐出全年三成漁獲修葺廟宇,此後每逢臘月必備百尺紅炮酬謝神恩,這項「爆竹還神」的傳統在漁民間口耳相傳,逐漸演變為內港漁船集體鳴炮的年度盛事。時至今日,儘管現代消防法規限制爆竹使用,但每逢農曆新年零時,澳門半島仍會響起零星爆裂聲,那些劃破夜空的紅色碎屑彷彿千年時光的碎片,承載著驅年習俗從中原到嶺南、從陸地到海洋的遷徙軌跡,在濠江兩岸續寫著火藥與信仰交織的民俗篇章。
春節童年樂。(澳門記憶官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