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起,美國特朗普政府將對主要貿易夥伴加徵10%關稅,其中乘用車關稅高達25%,零組件也將於5月起納入。儘管此舉標榜促進國內製造、縮減貿易逆差,但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警 告, 此 政 策恐引發全球消費性產業鏈連鎖衝擊,甚至重創美國本土消費者與企業。美國發射關稅核彈,汽車供應鏈首當其衝。 (美聯社圖片)
全球貿易戰戰火升溫,各經濟體已緊急協商應對。(美聯社圖片)
特朗普政府宣布,自4月9日起對多數主要貿易夥伴實施10%關稅,並對乘用車祭出25%重稅,汽車零組件則將於5月後開始課稅。雖聲稱意在縮小貿易逆差、刺激國內製造與就業,實際卻將進一步推高消費性電子與汽車的進口成本。 Counterpoint Research指出,成本上升勢必轉嫁至終端消費者,價格上升導致需求下滑,將壓縮整體消費支出,牽動全球供應鏈。
智慧型手機產業面臨進退兩難困局。由於美國境內並無智慧手機完整製造鏈,蘋果、三星、 Google等品牌深度依賴亞洲製造體系。若關稅政策意圖迫使企業回美設廠,不僅缺乏技術與人力支援,成本也將大幅攀升。報告認為,除非政府提供高額補貼與訓練計畫,否則此政策難以落地。
半導體雖暫獲豁免,但作為電子產品上游核心,一旦供應鏈受干擾仍難置身事外。 Counterpoint指出,全球正加速供應鏈多元化,印度成為觀察重點。儘管印度積極招商建廠,但短期內恐難撐起全球需求。報告預估,半導體產業可能延後一季出現連帶衝擊,將視當前庫存水位與下游需求變化而定。
供應鏈進入不確定的新常態
美國公布新關稅政策不到24小時後,中國即宣布反制措施,自4月10日起對部分美國商品徵收34%關稅,並將27家美企列入限制清單,限制出口七種稀土礦物。儘管中國難以購得美國最想保護的高科技產品如NVIDIA晶片,但反制措施仍足以對美國企業構成實質壓力。
Counterpoint分 析,Intel等 公 司 本 已 受PC市場低迷拖累,若再遭中國報復,恐進一步流失市場份額。而品牌商可能轉向採用非美國製造的AMD或Qualcomm晶片,供應鏈調整將加速。
面對不斷升溫的貿易戰火,歐洲與英國等地已開始緊急協商應對,並評估是否仿效中國進行報復性關稅。同時,部分地區如台灣已承諾提供受衝擊產業補助,以穩定內部經濟與就業市場。
長遠來看,全球供應鏈正進入不確定新常態。從iPhone到SUV,價格上漲恐難避免,消費者購買意願將受影響。科技與汽車產業若欲突圍,唯有持續創新,在自駕技術、次世代晶片等領域保有競爭力,才能在劇變中求穩。而政策制定者若過度依賴關稅作為談判工具,通膨壓力終將逼迫政策回調。
Counterpoint警告,關稅戰的最終受害者,或許將是原本希望從保護主義中獲益的美國本土企業與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