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巴牌坊的前身為聖保祿學院,作為本澳的地標,然而在大三巴牌坊地下埋藏的遺骨,引起不少遊客的猜測。其實在天主教的傳統裡,教堂不但是聚集教徒們的神聖場所,也具有墓葬的功能。由於教堂被視為接近神的地方,因此教徒一般是環繞教堂安葬,但若果那人是神職人員或社會權貴,他的遺體或骨髑可獲安葬在教堂裡。
在1740年,耶穌會修士布里杜(Domingos de Brito)曾經製作天主之母教堂埋葬者的清單,而從1638年至1742年間教堂內共埋葬了152人。
在1835年,澳門市政機構曾經把教堂遺址開闢為公共墓地,一直使用至1852年。在1851年,總督基瑪良士(Isidoro Francisco Guimarães)興建聖味基墳場,也就是今天的舊西洋墳場。在新落成後,人們把大三巴牌坊背後的墓地遷往新墳場,但一些更古老的墓地並未發現,於是留在原地,直到1961年被挖掘出來為止。
位於大三巴牌坊背後東側的墓穴(澳門記憶官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