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辦官網近日再度轉載《大公報》評論文章,針對長和擬出售海外港口資產引發的審查風波,引述多名港區人大、政協及立法會議員意見,強調港企應配合國家監管、展現愛國擔當。文章認為,這不僅是對壟斷風險的防範,更關係國際貿易秩序與國家利益,呼籲長和審慎應對相關交易安排。長和與貝萊德的港口交易據傳原定在4月2日前完成,如今情況不明。 (美聯社圖片)
港澳辦再度轉發港媒文章,呼籲長和配合國家監管。(美聯社圖片)
港澳辦轉載的文章指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近期對長和擬出售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等資產展開審查,目的在於保障市場公平競爭與國家整體利益,多名香港政商界人士認為,這是必要且正當的舉措。
文章引述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勇指出,該項審查有助於維護全球航運秩序與公共利益,與美方以霸權手段干預企業交易的做法本質不同。他強調,在全球地緣政治日趨複雜的背景下,港企需展現對國家的忠誠與責任,這亦有助於「一國兩制」長遠發展與香港自身穩定。
全國政協委員譚岳衡亦表示,交易牽涉的買家貝萊德為與美國政府關係密切的資產管理巨頭,若讓其掌控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或對中國及全球其他國家的發展構成戰略風險。他建議相關企業尋求妥善補救方案,為事件帶來轉機,守住國家利益底線,避免落入外國戰略操控的陷阱。
文章強調,香港企業作為連接內地與世界的重要橋樑,在國際舞台上更應體現愛國精神,並呼籲長和積極配合監管部門審查,重塑良好企業形象,爭取公眾信任。
四種可能情況
根據市場消息,長和原預定在4月2日或之前簽署出售協議,涉及包括巴拿馬港口在內的多個海外資產。不過,上周五(3月28日)傳出長和本周暫不會簽署任何協議,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摩根大通分析指出,事件可能出現四種發展情境:一是交易照常進行,但長和在內地及香港的業務可能面臨監管或聲譽壓力;二是交易內容調整,例如僅出售巴拿馬資產、變更買家財團,或在協議中增設保障中國船舶通行權益的條款;三是交易被徹底取消;四是部分或全部港口轉售予其他買家或中國國企。
小摩亦提到,當前預計本輪交易主要涉及巴拿馬的兩個港口,而其餘港口的獨家協議有效期至7月27日,長和或在此之前就其餘資產尋求替代方案,亦不排除延期可能。
儘管審查風波未明朗,小摩認為市場對此猜測反應或令長和股價短期承壓。但長和一向具靈活調整能力,未來仍有機會透過妥協方式完成部分交易,兼顧企業經濟利益與國家戰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