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系列以「回答我」為主題的AI古人短視頻在網絡爆紅。唐伯虎、秦始皇、李時珍等歷史人物「復活」後輪番「開懟」現代人,用情緒化語言與現代生活接軌,不少網友笑稱「被老祖宗罵醒了」。雖然此類視頻在年輕人中引發廣泛共鳴,但也有聲音擔憂是否屬於對歷史的戲謔與惡搞,應加強監管。專家指出,這種結合AI與傳統文化的新形式,是文化傳播在數字時代的一次創新嘗試。
據《深圳晚報》報道,爆紅的「暴躁老祖宗」短視頻最早由蘇州博物館旗下帳號率先推出。唐伯虎、文徵明、祝枝山等歷史文化名人,在AI技術的輔助下,以現代語言與表情語氣「靈魂拷問」觀眾。
靈魂拷問:你回答我!
例如,唐伯虎在視頻中怒問:「說我風流?說我不務正業?說我瘋癲?你回答我!」文徵明則不服:「我承認我考了九次應天府都沒考上,那我問你,我最後有沒有進翰林院?你回答我!」
這類融合強烈語氣與當代話題的表達方式,迅速引爆年輕人圈層,不少網友留言「雖然被懟得一愣一愣的,但好上頭」,甚至表示「邊笑邊長知識」。
在蘇州博物館掀起熱潮後,各地文旅與博物館帳號紛紛效仿。從李時珍怒斥熬夜族「活該脫髮」,到祖沖之質疑網友「你的手機都快包漿了,怎麼圓周率背不下來?」,再到宋徽宗、乾隆帝與秦始皇對自身歷史定位的「激情辯護」,這波「老祖宗集體罵人」的風潮持續升溫。這些角色結合AI動畫與語音合成,語氣誇張、情緒飽滿,讓知識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暴躁」形式強勢輸入現代人的腦海。
網民多讚「有趣又有料」
根據線上問卷調查,超過五成網民表示此類視頻「有趣又有料」,有助於促進對歷史人物和傳統文化的理解。尤其是在快節奏生活壓力下,這種短而有力的情感輸出方式,正好迎合年輕人對「娛樂+情緒慰藉」的雙重需求。李時珍痛罵「我拼命幫你們養生,你們卻在閻王殿前蹦迪!」被網友戲稱為「嘴硬心軟的愛」。
不過,也有近兩成受訪者認為,這些內容過於戲謔與娛樂化,容易讓人誤解歷史,甚至可能影響青少年對歷史人物的正確認識,呼籲相關平台與監管部門加強審核和引導。
對此,著名文化學者胡野秋認為,這類AI視頻雖然戲劇化,但本質上是一種有效的文化轉譯和傳播形式。他指出:「歷史人物在現代語境中『復活』,實際是讓古人說現代話,說出當代人關心的事。只要把握好底線,不扭曲歷史事實,這是文化普及的創新突破。」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