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雖然早於3月10日和11日已相繼閉幕,但學習兩會精神的熱潮仍在持續,尤其引人矚目的是,今年總理李強的《政府工作報告》,港澳篇幅的焦點落在首次提及要「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有本澳學者認為,澳門應根據「國家所需、澳門所長」,持續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在服務國家深化國際交往合作中尋求更大突破,並就此提出三點建議。今年總理李強的《政府工作報告》,港澳篇幅的焦點落在首次提及要「深化國際交往合作」。 (新華社資料圖片)
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葡語國家研究院院長葉桂平。 (受訪者提供圖片)
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葡語國家研究院院長葉桂平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澳門回歸祖國二十五年來,在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始終堅定不移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習近平主席在2024年年底視察澳門時再次明確了澳門要立足「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定位,健全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的機制,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
在服務國家全面開放新格局中,澳門憑藉「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優越地理位置、國際自由港屬性、獨特文化底蘊和眾多歸僑僑眷人脈,長期以來在促進中國與葡語國家的交流合作中發揮著橋頭堡的作用。與此同時,積極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不斷提升澳門國際影響力,在經貿投資、金融合作、民心相通、協同開放等方面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成績。
積極構建立體化國際合作網絡
葉桂平續指,近年來,澳門持續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積極構建立體化國際合作網絡,諸如,在國際文化交流上,澳門通過舉辦國際性的文體盛事,著力搭建文明互鑒平台,擦亮了「東亞文化之都」、「演藝之都」、「體育之城」等金名片,提升了澳門形象。在區域協同發展方面,依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持續深化,澳門當好「內引外聯」橋樑紐帶,以經驗豐富的會計、設計、法律、翻譯、諮詢及其他專業配套服務,為灣區與葡語國家企業提供合作發展所需的各項專業服務,以「引進來,走出去」的模式開創國際經貿合作的新局面。
就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提三建議
展望未來,澳門應根據「國家所需、澳門所長」,持續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在服務國家深化國際交往合作中尋求更大突破。第一,應更充分發揮獨特的政策優勢和區域優勢,在中國與世界對話交往中擔當「超級聯絡人」的角色。持續拓展「一平台」功能,積極探索建立葡語國家大宗商品人民幣計價中心,同時爭取數據跨境流動試點,在跨境金融、數字經濟等領域先行先試。通過制度創新,強化澳門與葡語國家經貿紐帶,為國家規則標準國際化提供實踐樣本。基於「一基地」建設,加強與內地及葡語國家、「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旅遊,打造澳門品牌產品,加強在國際社會的宣傳,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展現澳門特色「一國兩制」成功實踐。
第二,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紐帶,圍繞「一中心」建設構建國際交流平台,粵澳聯動優勢互補,延長旅遊休閒業產業鏈。結合澳門「 1+4 」新產業發展,促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依託在橫琴合作區及大灣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推動科研成果轉化。通過澳門國際機場擴建工程強化航空樞紐功能,構建連接東南亞、葡語國家的「空中絲路」,形成「國際資源,澳門平台,灣區轉化」的協同發展新格局,為區域協同發展按下加速鍵。
第三,做好涉外複合型人才配套。鼓勵高校積極探索跨學科及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配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推動「葡語+專業」雙學位培養模式,培養精通葡語、熟悉國際規則的法律、金融、科技人才,為國家進一步對外開放建設夯實人才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