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自來水公司的發展歷程,是一部與城市發展、公共衛生、自然災害和社會變遷緊密交織的歷史。從最初的供水量不足、水質問題,到後來的水荒危機,再到與內地合作解決水源問題,澳門自來水公司通過不斷的改革和創新,最終實現了供水的穩定和質量的提升,為澳門的城市發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堅實的保障。珠海竹仙洞水庫在1960年3月8日向澳門輸送淡水。 (澳門自來水網站圖片)
在澳門電燈公司總經理嘉理仁的改革下,澳門自來水公司大大增加了供水量,並且改善食水的水質。然而,自來水的推廣很大程度上與城市衛生有關,畢竟污水造成的胃腸病一直肆虐,提供過濾且消毒的淨水是解決疫症的良方。不過這些自來水卻帶有化學物質的異味,對數百年來飲用山泉與水井的民眾而言,自來水的初體驗簡直是災難的味道!這不單是味道的問題,茶樓和餐廳等重視水質的商戶更反對使用自來水,紛紛要求恢復天然的銀坑水。
隨著時代變遷,自來水的味道可以靠時間適應,但在抗日戰爭期間,特別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來澳門避難的人口不斷增加,加上雨水供應不夠且需求急增的情況下,即使新口岸大水塘投入運作,自來水公司仍陷入供不應求的困境。
解決抗戰時期的水荒問題
抗日戰爭結束後,供水問題依然嚴峻。新口岸水塘的儲水主要依賴雨水,這種天然的補給方式極不穩定,一旦遭遇乾旱年份,水塘就會乾涸。在1948年至1970年間,澳門地區多次遭受嚴重水荒的侵襲。在淡水供應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自來水公司不得不限制居民和商戶的取水量,甚至將水管中的淡水改為供應咸水,僅供清潔和非飲用之需。
同時,公司還派出水車到各區運送食水,進行配售。然而,這些限水措施給居民和商戶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他們紛紛要求解封水井以解燃眉之急。在民眾的強烈要求下,市政廳最終作出了讓步,解封了部分水井。
與內地合作解決水源問題
為了尋找新的水源,澳門自來水公司開始將目光投向外地。1958年,中華總商會與自來水公司共同向中山縣政府提出請求,希望在灣仔的銀坑和竹仙洞修建兩座大水庫,並修築連接前山水壩的輸水管。1959年,內地當局批准了這一請求,工程隨即展開。1960年,兩座水庫先後竣工,竹仙洞水庫在3月8日正式向澳門輸送淡水。儘管在1960年代澳門仍曾因水荒而實施限水措施,但隨著與內地供水系統的逐漸改善,澳門的供水狀況在1970年代開始趨向穩定,水荒問題終於成為了歷史。
供水改革引致公司財務負擔
進入1970至1980年代,澳門的自來水供應日益普及。市內大多數住宅和建築都配備了供水設施,居民們無需再到街上擔水,就能在家中享受到清潔的自來水。與此同時,澳門的旅遊業和製造業也飛速發展,多家酒店、娛樂場、酒樓和餐廳等相繼開設。穩定的供水成為了支撐旅遊業的重要基石,而紡織業、制衣業及各類生產活動也離不開充足的供水。隨著城市用水量的不斷增加,對自來水供應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供水量、水質到水壓等方面都需要不斷提升,這給自來水公司帶來了巨大的財務負擔。
公司重組與新水源開發
為了應對日益增長的用水量需求,1981年澳門自來水公司邀請了香港新世界有限公司董事長鄭裕彤成為股東,注入新資金並重組公司業務。 1985年,澳門自來水公司進行了架構重組,由法國利安水務集團(現蘇伊士集團)和香港周大福有限公司(現新創建集團)合資成立了「中法水務投資有限公司」,並與政府簽訂了為期二十五年的「食水供應公共服務專營合約」。
重組後的澳門自來水公司著手應對日益增長的用水量需求。為瞭解決原水不足的問題,澳門與珠海當局開始尋找新的水源,並最終選擇了西江磨刀門水道作為永久供澳飲用水源。他們修建了連接兩地的輸水系統,在1988年完工並投入使用。整個系統從西江磨刀門水道的掛定角取水,輸往竹仙洞水庫後,再經輸水管道進入澳門的青洲水廠和珠海拱北水廠,為兩地提供穩定且長遠的飲用水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