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解放還是屠城
23/12/2016
33300
收藏
分享
是解放還是屠城
是解放還是屠城

「勿忘阿勒頗!勿忘敘利亞!」22歲的土耳其警察開槍擊斃俄羅斯駐土耳其大使後,高舉槍枝,在乾淨明亮的展覽會場喊出口號。倒臥血泊的大使與西裝畢挺的槍手,讓這個血腥的畫面看來像是電影片場側拍,矛盾與不真實的感覺透過相片傳遞給全世界。敘利亞與阿勒頗戰事同樣充滿矛盾,自敘利亞政府軍收復阿勒頗以來,主流媒體與網絡媒體傳達兩種戰後情緒, 一種是對敘利亞政府的譴責, 一種是對叛軍挫敗的歡慶,在主流媒體已經不受信任的現在,更多人選擇相信後者。

然而阿勒頗之戰遠遠不能稱之為解放,因為這場六年多的內戰起源於對暴政的反抗。在敘利亞,僅佔人口11%的什葉派阿拉維派長期掌權,佔全國超過七成人口的遜尼派(包括250 萬庫爾德族人)只能接受次等待遇,在國家法律中,他們甚至不能稱之為公民, 不能就讀公立學校。2011 年的茉莉花革命中,總統阿薩德將年僅13歲的抗議者嚴刑拷打致死,讓原本爭取言論自由的運動演變成至今仍未結束的內戰。2013年,政府軍對人民施放化學武器,明顯跨越人道主義的界線,卻始終沒有受到應有的制裁,敘利亞在俄羅斯與土耳其的苟且之下逆轉戰局,並不值得慶賀。

而叛軍的失敗也不值得同情,因為現在的叛軍早已不是當年的叛軍,遭到伊斯蘭激進分子嚴重滲透,原本的敘利亞自由軍已被極端組織阿蓋達分支「努斯拉陣線」取代,進化為現在的「征服陣線」。國際特赦組織6月曾發布《折磨是我的懲罰》報告,揭露「征服陣線」在阿勒頗的殘酷統治,他們控制了當地人民甚麼可以說,甚麼不能說,稍有違抗就會受到死亡威脅,而極端分子對當地的嚴格管控,讓許多居民生活在恐懼之中。

那麼究竟該如何理解阿勒頗之戰的結果?不同勢力控制之下的新聞媒體刻意弱化部分訊息,強化某種立場,不變的是,平民都是這場戰爭中的受害者,對政府軍殘殺平民的批評,並不意味著對叛軍的同情,而是對戰爭的抗議。

普京與阿薩德的勝利,絕不是正義的姍姍來遲,因為普京從來不希望戰爭結束。俄羅斯干預敘利亞問題的最大目的,是終結以美國、沙特為首的原油及美元控制,減少美國對國際事物的影響力,而敘利亞是連接「供應」(中亞、中東)及「需求」(歐洲市場)的中間點,內戰期間,俄羅斯聯合油氣公司與敘利亞石油部簽下9,000萬美元合約,在敘利亞一片海濱區開採石油,這場仗打愈久,其他能源供應者的管線計劃就被拖延愈久,大大增加俄羅斯掌控市場的能力。

暴政必亡?終結暴政就能終結戰爭?恐怕這是一場壓迫與反抗的無間輪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