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自媒體的報道:走進澳門某五星酒店人事部,一位四十五歲的本地應徵者正遞交履歷。面試官翻閱著二十年工作資歷與管理學碩士證書,卻在最後輕描淡寫:「我們需要更有活力的團隊」。這句職場黑話背後,是澳門勞動市場的殘酷現實:當「本地經驗」成為原罪,「外僱配額」化身免死金牌,一場針對澳門勞動力的系統性排斥正在上演。
澳門勞工事務局最新數據顯示,全澳外僱數量維持在16.5萬人高位,佔總就業人口45.3%。在酒店餐飲業,這個比例更攀升至72.8%。弔詭的是,本地居民失業率卻徘徊在3.5%的警戒線上,35-54歲群體長期失業率同比增長17%。當我們翻開《聘用外地僱員法》,"優先保障本地居民就業"的立法精神,在資本的變通術前顯得蒼白無力。勞工局每月公布的「本地居民優先就業」名單,已淪為企業規避責任的遮羞布。網頁轉載:某連鎖零售集團連續五年申請外僱配額,每次面試本地人時都要求即場背誦二公斤奶粉成分表。這種荒誕劇碼背後,是企業用形式主義踐踏《聘用本地僱員法》的集體狂歡。當「走流程」成為招聘標準流程,企業自編自導自演的本地招聘失敗後,往往成為聘請外僱的特快通道。
試用期條款本應是勞資雙向選擇的緩衝帶,如今卻異化為企業的免責條款。某博企要求新入職公關主任三個月內達成千萬業績,多少個人能達標呢?這種「合法掠奪」的職場叢林法則,讓《勞動關係法》淪為企業規避社會責任的技術工具。當試用期變成「免責試用」,澳門人的職業尊嚴也在契約自由的旗幟下被賤價拋售。
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口號喊了十五年,職業培訓課程仍停留在「博彩服務員速成班」的層次。某職業中心開設的「 AI專員培訓」,結業學員最終在酒店行李部與外僱競爭時薪七十八元的工作。這種供需錯配的職業教育,正在批量生產新時代的結構性失業者。當職業培訓機構、工會淪為就業數據的化妝師,澳門勞動力的競爭力便註定在溫水煮蛙中慢性窒息。
澳門需要的不只是外僱配額的加減法,更是一場勞動價值的啟蒙運動。當企業用「營運需要」包裝利潤最大化邏輯,當局用「充分就業」粉飾制度失靈,澳門人該追問:究竟要犧牲多少代人的職場尊嚴,才能換來真正的經濟適度多元?這座城市的未來,不該建立在外僱廉價勞動力與本地人才折舊率的殘酷等式之上。
滙青研社會長 梁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