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最新國際研究治療肺癌

肺癌基因變異治療重大突破
22/12/2016
10421
收藏
分享
肺癌基因變異治療重大突破

肺癌是全球最多人罹患癌症,每年約有160萬人死於肺癌,當中70%為肺腺癌,患者不少是女性及非吸煙人士。香港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領導的一項最新國際研究,經過兩年研究證實,帶有表皮生長因數受體(EGFR)基因變異的肺腺癌患者,可透過新治療模式,將其無惡化存活期有效延長超過一倍,是為肺癌治療的重大突破,代表醫學界在抗癌「戰役」上再下一城,同時標誌著「個人化治療」的新里程碑。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兼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教授莫樹錦,本周一在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現時肺腺癌患者如證實有EGFR基因變異,可接受一線標靶藥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治療,但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療後的九至13個月會出現抗藥性,需轉回接受傳統化療;而當中過半患者的癌細胞出現一種名為「T790M 」基因突變,又稱「癌症進化」,因此出現抗藥性。

新標靶藥比化療優勝兩倍

莫樹錦教授於前年起領導一項長達兩年國際性研究,將來自20個國家及地區共419名帶有T790M基因突變、並在接受TKI治療後病情惡化的肺癌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分別接受新標靶藥奧希替尼(Osimertinib)及傳統化療治療。接受新新標靶藥奧希替尼治療病人,無惡化存活期平均逾十個月,傳統化療則為約四個月,即療效是傳統化療的兩倍以上,而且副作用較低,可大大紓緩癌病徵狀及患者不適。

患者奧希替尼治療成效顯著

一名前香港紀律部隊高層,現年63歲的Doris Chow於2011年病發,當時正處於肺腺癌第三期,服用第一線標靶藥物TKI,病情受控一年後復發,癌細胞更擴散至腦部。經過幾次電療後,於去年底病情再度轉差,其後莫樹錦教授在Doris身上檢測到T790M基因突變,於是推薦她參加奧希替尼藥物臨床試驗治療(Patient Assess Program),嘗試以奧希替尼治療控制病情。

Doris於今年1月開始服藥,到8月時病情已大致受控,成效十分顯著。藥物所帶來副作用如肚瀉、出疹及皮膚乾燥等症狀均有出現,但不太嚴重,除肚瀉外,新標靶藥並未如TKI和化療般影響她的生活質素,對病情控制亦相當有效,更笑言仍可繼續吃最愛的甜品,對此Doris 表示十分感恩。

接受新療法的肺癌患者DorisChow(中),與莫樹錦教授(左)及林國智教授(右)會見傳媒。(李亮希攝)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