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在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化的進程中,正積極發展大健康產業,並嘗試通過"澳門監制"模式提升產業競爭力。然而,受限於土地資源(僅0.8平方公里工業用地)和產業配套不足,澳門難以發展大規模的實體生產。根據統計局數據,2022年澳門製造業增加值僅佔GDP的0.6%,顯示"澳門生產"更像是一種品質標籤,而非主要的產能載體。因此,政策設計側重於透過建立"澳門標準認證體系",將監管優勢轉化為品牌溢價。
監管創新與跨境協作
"澳門監制"的核心在於跨境監管機制的突破。目前,粵澳已在中醫藥領域建立「在澳審批、跨境適用」機制,如2023年澳門中藥檢定中心與廣東省藥監局的互認備案,提升了澳門在行業內的影響力。然而,要在橫琴實施全面的" 澳門監制"機制,仍需突破《橫琴條例》第32條關於醫療器械和藥品監管的限制,這涉及中央事權的協調,因此政策推動較為審慎。
產業鏈價值分配與成本控制
根據經科局2023年調研數據,澳門企業的平均生產成本較橫琴高出37%,這使得"澳門生產"主要聚焦於高附加值環節。例如,張權破痛油藥廠採取「澳門精製+ 橫琴灌裝」模式,既保留澳門的生產品質認證,又通過跨境分工降低成本。這類"嵌入式生產"模式需要政策支持,例如正在磋商中的《琴澳中醫藥生產管理負面清單》,將明確哪些關鍵工序需留在澳門,以確保"澳門監制"的市場價值。
品牌建設與市場拓展
根據澳門貿促局2024年品牌研究, "澳門監制"在東盟市場的認知度已達42%,但在歐盟市場僅為11%。目前,國際推廣策略仍以"澳門製造"為核心,待2025年《中葡藥品監管協定》生效後,將逐步強化"澳門監制"作為技術輸出品牌的定位。政策文件對此預留了靈活空間,以便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動態調整。
推動"澳門監制"落地的具體建議
1.建立「澳門監制」認證體系,涵蓋GMP+(良好生產規範擴充標準),並將傳統炮製工藝數據化納入認證標準。
2.推出「澳門生產」梯度補貼,對保留30%以上核心工序在澳的企業提供稅務減免。
3.設立「澳門監制示範車間」,允許澳門質檢人員跨境駐廠監管,以提高產品競爭力。
4.將「澳門監制」納入CEPA框架,爭取內地市場的快速准入通道。
這一策略不僅能夠發揮澳門"小而精"的產業特色,還能透過監制體系提升產業影響力。未來,隨著《粵澳中醫藥全產業鏈合作協議》的細則落地,"澳門監制"將進一步轉化為可操作的制度,推動澳門大健康產業在國際市場佔據更重要的位置。
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青委副主任 黃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