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產業化」與「去產業化」
04/10/2024
11689
收藏
分享
教育「產業化」與「去產業化」

教育產業化是中國內地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的概念,主張通過在教育領域引入市場機制,以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和增加教育經費來源。主要做法包括學校創收,通過成立科技類和服務類校辦企業來增加收入;民辦教育,鼓勵發展民辦學校和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市場化運作,利用市場手段擴大教育資源,實行高收費政策等。儘管官方稱一直堅持教育社會公益事業的屬性,從未把教育產業化作為政府政策。但有關的實踐從上世紀末至今在內地已非常普遍,相關的爭論也從未停止過。教育產業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育資源和提高了效率,但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包括:學費高企帶來經濟壓力,尤其是對於低收入家庭。教育資源向經濟條件好的學生傾斜,導致教育機會的不平等。部分學校注重盈利,忽視了教育的本質和學生的全面發展。素質教育越來越浮躁,教育成本越來越高。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弊端愈趨明顯,要求教育“去產業化”的呼聲日益強烈。

西方並沒有教育產業化的學術概念,與之相似的提法是教育市場化。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認為,教育是介於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之間的準公共產品,既具有公益屬性又具有產業屬性。這一定性目前仍被大多數人接受和認可。更進一步講,不同級別與類別的教育,其產品屬性特徵不盡相同,如義務教育和非義務教育,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民辦教育和公立教育等等。有的更接近於公共產品,有的則更接近於私人產品。因此,不管是“產業化”或是“去產業化”不能一概而論,需要分門別類、因地制宜,“一刀切”或矯枉過正的做法均不可取。

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 王耀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