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保障對澳供水穩定安全

意見籲擴展中水回用覆蓋率
26/06/2024
39651
收藏
分享
意見籲擴展中水回用覆蓋率
意見籲擴展中水回用覆蓋率

澳門嚴重缺乏淡水資源,飲用水源長年受鹹潮影響,所幸得到國家的關顧及支持。圖為去年完工的 「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大力保澳供水。 (海事局圖片)

議員、群力智庫副理事長梁鴻細建議推廣「中水回用」,強化澳門用水的應變能力。 (海事局圖片)

澳門去(2023)年生活用水量較前年下降約4.5%,反映大眾的節水意識有所進步。有議員指出,本澳用水之所以安全及穩定,有賴國家支持及各省市對水資源的保護與調度,建議當局可多向青少年宣揚相關資訊,持續培養家國情懷;並建議擴展「中水回用」的覆蓋率,鋪設更多的中水管道,既能對寶貴的水資源作循環利用,又能減少對內地輸澳原水的需求。

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本澳去年全年用水量錄得升幅,按年增加7.1%至89,164千立方米,增幅主要由工商業(+18.8%)及公共機構用水量(+9.2%)增加所帶動。人均生活用水量則由2022年的每日159.7公升輕微回落至152.2公升,反映澳門居民的節水意識有所提升,人均日用水量仍保持較低水準。然而,本澳淡水資源珍貴,隨著經濟、社會和城市發展,珠江流域內各省市的用水需求只會日益增加,澳門需要居安思危。

事實上,澳門嚴重缺乏淡水資源,飲用水源長年受鹹潮影響,所幸得到國家的關顧及支持,保障對澳供水的質和量,居民才免受鹹潮、缺水的威脅。為確保對澳供水安全,內地一直是澳門堅實的後盾。上世紀50年代以後,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廣東省政府批准,珠海市在1959年開始建設竹仙洞水庫和銀坑水庫,1960年3月建成,正式向澳門供水,開啟了珠澳供水合作的序幕。

進入本世紀以來,由於珠澳兩地經濟發展,帶來對供水需求的快速增加,再加上受多重因素的影響,鹹潮對珠澳兩地供水影響越來越明顯,為抵禦鹹潮困擾,保障珠澳兩地供水安全,2006年建成珠海市鹹期應急供水工程(俗稱西水東調一期工程),2008年建設第三條供澳原水管,2010年-2011年建成竹銀水源系統工程,解決鹹潮對供水安全的威脅。為解決澳門供水的結構性難題,珠海對澳供水第四條管道工程從2016年動工興建,「西水東調」二期工程也於次年開工建設。

國家千里調水保澳供水安全

去冬今春的鹹潮期間,受上游來水偏枯等因素影響,珠江河口磨刀門水道共出現7輪強鹹潮,國家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協調上游省區實施珠江流域水量統一調度,千里調水令磨刀門水道的鹹潮下移約40公里,保障了澳門、珠海等粵港澳大灣區在鹹潮期間的供水安全。

大藤峽有效保澳門水優量足

澳門特區有份參與援建的大藤峽水利樞紐,自2020年開始在流域中段發揮水資源配置的作用,累計參與16次流域應急調水壓鹹補淡,向下游補水近25.7億立方米,顯著提高了下游河口取淡機率,在枯水期有效保障了澳門、珠海等珠江三角洲供水安全,築牢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水安全屏障,鹹潮期間保障本澳供水維持綠色低鹹度級別,水量足,水質優,令澳門市民和旅客無感地安渡鹹潮。

議員、群力智庫副理事長梁鴻細表示,本澳用水之所以安全及穩定,有賴國家支持及各省市對水資源的保護與調度,體現中央對澳門的關顧,建議當局可多向青少年宣揚相關資訊,持續培養家國情懷。

梁鴻細又指,因應澳門的高速發展,預料西江水資源將面臨越來越大的需求壓力,為確保水資源的可持續性及穩定性,認為當局應傾重於「開源節流」,持續強化澳門用水的應變能力,例如推廣「中水回用」,中水是污水經過深化處理後可循環利用的水,作為非飲用用途,如沖廁、綠化等。當局正推進新城區的「中水回用」項目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既能循環利用寶貴的水資源,又能有效減少對內地輸澳原水的需求,因此尤其關注第一期路環中水站的建設進度,敦促當局加快推進工程,以盡早實現2025年向石排灣公共房屋及澳門大學供水的目標。同時建議當局致力擴展「中水回用」的覆蓋率,鋪設更多的中水管道。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