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販管理法案》在立法會獲一般性通過。作為攤檔的親身經營者,小販的管理與本地公共街市的營運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新法案引入了公開競投制度,規限每名小販只能有一個准照、不得將准照移轉或出租,以及訂定相關的一系列義務等。法案審議期間,社會亦進一步關注本澳小販行業乃至街市的未來發展。政府表示,現今小販行業正不斷萎縮,從最初的三千多人下降至目前五百多人,且八成持牌人均已年屆六十歲以上。政府並指出,由於傳統街市及攤販正面臨轉型期,加上小販管理制度仍有待更新,因而導致目前一些攤檔空置較久亦未作競投。
本地街市確實處於轉型、世代交接的時期,而且這個時期已經悄悄來臨了一段時間。政府法案著重經營者要有新血接班,其實經營手法也要有所改進,才能適應市場競爭。在澳車北上、超市盛行的當下,傳統街市究竟要如何定位?。街市作為民生日用的售賣地點,相對親民的貨品售價、檔主會與顧客互動,是其主要的賣點。所以街市如何轉型,首先仍是確保街市貨品售價有足夠的吸引力,例如以各種手段如原地封檢減少檢疫或封裝成本,從而降低來貨價以至零售價;第二,除了售價外,現今消費者也看重體驗,尤其是從業員的服務質素。政府可考慮引入措施鼓勵小販提升服務水平,具備誠信、足斤足両,又會熱心給予顧客選貨“貼士”以及煮食指南的“好評”小販,對於做好街市口碑是不可或缺的。假若街市轉型成功,吸引到更多經營者入行,對於增加本澳就業創業機會、盤活社區經濟以及促進經濟適度多元也有諸多好處。
公民力量會長 林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