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引用官方資料報道,央行可能時隔20多年再次購買國債。(資料圖片)
依據現行法規,人民銀行無法在一級市場購債。(資料圖片)
有港媒上周引用官方文獻報道,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去年在一場會議上提到,央行應逐步增加在公開市場購買國債。有關消息刺激A股市場迎來一波漲勢。人民銀行是否時隔20多年重啟購債,開啟中國版「量化寬鬆」(QE)?引起金融圈熱議。
中國中央文獻出版社近日出版「習近平關於金融工作論述摘編」一書。南華早報引述書中內容報道,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去年10月30日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發表講話,提到有必要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央行應該逐步增加在公開市場買賣國債。
按照相關法規,央行不得在一級市場直接認購國債,這意味著央行若想購債只能在二級市場進行。央行上一次在二級市場購入國債是在2007年。
有媒體則引用Wind資訊指出,2002年人行曾有類似操作,所以制度上不是問題。而目前央行持有國債約1.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主要是2007年買進的特別國債,其中7,500億為去年續買。
有助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財經媒體「金融界」指出,有分析認為,央行若在二級市場購債,將會改變國債供需關係,影響收益率走勢,有助於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刺激投資和消費。同時,央行投放基礎貨幣,將提高銀行體系流動性,為信貸擴張和經濟增長提供更多資金支持。
但央行直接認購國債存在風險和爭議。一方面,這相當於政府部門加槓桿,可能透支財政,產生不利影響;另一方面,這可能引發市場對貨幣政策放鬆的過度猜測。
實務上,中國央行很少在公開市場買入國債,1999年,央行在公開市場操作中加大了對市場化發行的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券的現券買入力度,全年公開市場業務增加額為1,920億元,其中回購為1,288億元,現券買入為632億元。
藉由購買國債,央行向市場注入基礎貨幣,增加了銀行系統的流動性。財聯社指出,不論是國內公募、券商,還是海外投行都認為,中國版QE不會發生,央行也不會採取大水漫灌的方式注入流動性。
貨幣政策空間充足 毋須QE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邢自強表示,習近平的演講「不是在一級市場購買政府債券,因此並不意味著量化寬鬆」。
邢自強在寫給投資人的公告中指出,「實際上,在同一次演講中,北京方面發表了鷹派評論,稱去槓桿化進程需更嚴格地控制貨幣和信貸供應,我們認為這表明北京繼續傾向於採取緊縮措施以防止配置不當」。
另外,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表示,中國央行買賣國債並非量化寬鬆,而是旨在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
格理集團(Macquarie Group)經濟學家則在一份公告指出,「(其他)央行進行量化寬鬆是因為他們的政策利率接近零,要降也沒有空間,但中國人民銀行的政策利率現在是2.5%,仍有進一步削減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