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區域外貿總值突破五萬億元人民幣,圖為天津港。(新華社圖片)
十年前的2月26日,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據海關統計,十年間,京津冀堅持打造對外開放高地,區域外貿總值由2014年的3.7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增至2023年的5.03萬億元,增長34.4%。外貿總量連跨兩個萬億台階,協同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是京津冀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十年來,京津冀區域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融合水平持續提升,新質生產力加快成長,「新三樣」等新動能領域產品出口增長強勁。
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降低企業物流成本,京津冀三地啓動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簡化此前繁瑣的進出口異地報關手續,打通貨暢其流「最後一公里」。
海關數據顯示,2023年,經京津冀三地口岸進出口貨物3.08萬億元,較2014年增長28.3%。十年來,京津冀區域綜合保稅區數量由2014年的兩個增至11個,實現外貿進出口4,513.3億元,較2014年增長10.2倍,佔全國綜合保稅區進出口總值的7.1%,佔比提升4.1個百分點,對外開放平台建設邁上新台階,高質量發展蹄疾步穩。
北京人口得到有效控制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郭蘭峰周二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來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出發點、落腳點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主要目的是解決北京的「大城市病」問題。大家都知道,「大城市病」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人口過度增長。2004年,北京城市規劃時就說2020年人口控制在1,800萬,實際到了2009年就突破了,這幾年基本固定在2,100多萬,已經得到有效控制。
二是交通擁堵。最早北京上班通勤要90多分鐘,現在有了明顯的改善。三是生態環境壓力比較大。2014年北京PM2.5達到了84.9微克/立方米,2023年降為32微克/立方米。四是住房價格居高不下。五是社會管理難度較大。
有序推動存量向外紓解
郭蘭峰表示,要解決這個「大城市病」問題,就要減少非首都功能,跳出北京看北京,從更大的區域範圍內化解北京的問題,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既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問題,又帶動天津和河北發展。戰略實施以來,中央區域辦會同有關方面堅持控增量、疏存量相結合,從激勵和約束兩方面加快構建疏解政策體系,分批分期推動相關功能疏解,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一方面,從源頭上嚴控增量,嚴格審批在北京落戶的一般性製造業等項目,一批原來準備在北京落戶的非首都功能設在京外。另一方面,有序推動存量向外疏解。堅持集中疏解和分散疏解相結合,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穩妥有序推進疏解工作。
已四所高校落戶雄安
目前,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這四所高校的雄安校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雄安院區都已經開工建設,中國星網、中國中化、中國華能、中國礦產等央企雄安總部正在加快建設,中國三峽、中國船舶、中國電子總部也分別從北京遷移到武漢、上海、深圳,這也有利於全國的經濟布局。
郭蘭峰表示,為了保障疏解單位和人員的切身利益,和有關部門針對疏解單位、人員關心的焦點問題,陸續制定實施了一批政策,特別是去年出台了雄安新區28條政策,保證疏解到雄安的人員有「三個不低於」,一個是創業條件,二是居住條件,三是工資收入,總體不低於在北京時的水平。同時,也積極鼓勵疏解單位以此為契機,從架構和業務等方面大膽探索創新,實現效能提升和結構優化。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北京「大城市病」問題將進一步緩解,北京首都功能將更加充分彰顯,疏解單位和人員也都會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