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龍年新春假期,帶給澳門超出預期的“人財兩旺”的一個耀眼開端。據本地報紙報道“新春八日近百三萬人次旅客入境,日均16萬客遠勝預期”。這種局面的形成,無疑是再次提醒人們澳門這個微型經濟體的漲落幾乎不存在“緩衝區”。我們同時關注到有不同區域商家的冰火兩重天的局面,政府投入相關措施到民生區“穀人氣”,特區政府也在全面佈局、長期培育,本文不再深入討論。然而,我們更應當反思,即使澳門的經濟數據可以飛速沖上世界一流,但這個澳門人賴以生存生活的“彈丸之地”的生態環境,卻容不得貿然試錯。
當人潮把市區迫爆時,留澳的居民、以及越來越多自由行的遊客,也欣欣然來到路環,漫步黑沙海灘,欣賞龍爪角的日出日落,享受一段可以自由呼吸、悠遊時光。然而在剛剛結束諮詢的《海洋功能區劃》、《海域規劃》及《海域使用法》中,隱藏了一個最大的爭議點,就是政府計劃在路環南部海域,利用建築廢料堆填“生態島”。這個區域,正是澳門少有的自然景觀黑沙龍爪角的外海,也是更罕見的珠江口中華白海豚族群的必經之地。這種對人文、對自然存在極大風險的政策,務必三思而後行。
我們以為澳門的經濟是一個沒有緩衝區的小微經濟體,然而澳門的生態更加脆弱,專業人士叫她“生態沙漠”。經濟可以常有起起落落,然而生態的破壞,卻常常是單向的破壞。經濟活化培育需時,生態更需要長期的培育與活化,這也是符合疫情之後被廣泛認可的“長期主義”的一種取向。棲居在這一小片“沙漠上的綠洲”的人們以及我們的後代,與動植物的共同家園一旦破壞,將是不可逆轉的悲劇。屆時受到影響的還有黑沙海灘這一片澳門珍貴的海上運動區域,它是澳門這個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前二名)地區的人們的一個呼吸窗口,也應是我們留給子孫後代的寶貴遺產。
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監事長李小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