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餘下日子還有一個月,在這個充滿戲劇性的一年裡,港股表現其實無想象中差,恒指由年初的21,882點至今,11個月有逾3%升幅;若由2月低點18,319點算起,升幅則超過兩成。由於今年已發生不少「黑天鵝事件」,故相對而言,市場原來忌諱的聯儲局加息,亦變得不再攸關重要。美國經濟復甦加上美股強勢,基本上都支持聯儲局於年底前作出加息決定,有分析認為,美國加息並非一定不利港股,回顧以往經驗,港股其實漲多於跌,故投資者只須平心以待,亦可伺機吸納超賣股份。
加息周期並不等於熊市,投資者大可伺機吸納超賣股份。(互聯網圖片)
聯儲局加息預期升溫的消息,在今年內持續為大市帶來波動,惟每次都只聞其聲未見其影。聯儲局於今年前七次議息會議後,都決定維持利率不變,而接下來12月最後一次的議息會議,被認為是最有可能作出加息的一次,但對大市的影響力卻可能已降到很低。一方面,市場對加息已有相當充分的心理準備;其次,在經過「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等事件衝擊後,投資者的風險胃納能力已強化不少。
聯儲局很可能將於12月加息,但市場可能已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互聯網圖片)
加息周期後段 港股升多於跌
加息不利股市,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由於資金成本上升,令金融資產的回報率相對降低,但亦非每次加息都會導致股市下跌,當中還包括一些基本面因素,若央行是因為經濟回暖而加息,股市更可能不跌反升。
回顧以往美國加息周期,港股其實漲多於跌,包括對上一次的2004至06年,以及再之前1999至2000年的兩個加息周期。雖然這其後發生了「次貸危機」及「科網泡沫爆破」等兩大事件,導致加息周期中斷,但這並非由於加息引起,反而是因為此前便宜資金過剩,而導致投機氾濫所致。因此加息並不必然會拖累大市,況且是次加息,亦是由於聯儲局認為美國經濟已復甦至一定程度,故某程度而言,對股市亦是一項利好訊號。
恒指成份股 對利率敏感性高
就過往紀錄來看,已表明加息並不等於會利空甚至觸發熊市,然而港股於加息周期開始可能仍會受壓,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恒指成份中,對利率敏感性高的股份佔在多數,包括銀行及地產兩類股份。銀行於加息初期淨息差(NIS)會受壓,由存款利率上升,但前期貸出的低利率款項仍然繼續;地產則由於發展商及居民借貸成本上升,而影響整體樓市景氣。但值得注意的是,至加息周期後段,港股則多為升市,銀行股息差壓力經已開始紓緩,地產股雖資金成本繼續上升,但地產商傾向於減輕負債或增加派息,從而對股價亦有支持。
總結而言,聯儲局加息並非港股的決定性因素,但消息面卻可能會帶來沽壓,而投資者其實大可靜觀其變,並擇機吸納一些優質股份。